【名家專欄】外商投資下滑 中企紛紛走出國門

人氣 1295

【大紀元2024年08月27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Antonio Graceffo撰文/原泉編譯)隨著中國國內經濟下滑,加上與美國和歐盟的貿易緊張關係加劇,不僅外國公司和投資者,連中國公司和投資者也都紛紛撤離中國。

上一季度,外國投資者從中國撤資近15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導致外來直接投資淨額為負值。同時,外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呈現上升趨勢。

中共央行雖然一直在降息以刺激國內經濟,但投資者只需購買美國國債就可獲得約5%的收益,從而避免了中國經濟疲軟所帶來的風險。目前看來,中國經濟似乎不太可能達到今年5%的增長目標,第二季度的GDP增長僅為4.7%,低於預期。

自COVID-19疫情封控結束以來,陷入困境的中國經濟至今尚未復蘇。過去三年,中國股市持續下跌,市值損失超過6萬億美元。出口在今年5月份出現收縮,6月份略有回升,7月份增速放緩,比預期低2.7個百分點。

中國製造商感受到壓力,許多廠商開始關閉工廠、裁員。

由於民眾不願消費,消費增長依然疲弱,當局公布的年輕人失業率徘徊在14%左右。

雖然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正在增長,尤其是汽車行業,但對世界其它地區的出口份額卻大幅度下降。此外,中國的大部分出口都是由外資企業帶動,而現在許多外資企業與國內企業紛紛撤離。

外國和中國汽車製造商曾將中國視為一個巨大的市場,但隨著需求下滑,即便是中國汽車製造商也在國外尋求更好的機會。

除了經濟壓力之外,與美國的貿易戰以及與歐盟可能發生的貿易戰,正促使這些公司將目光轉向其它地方,以避免關稅的影響。嚴重依賴芯片的汽車行業也擔心,因美國收緊對出口中國芯片的管制,芯片在中國的供應情況也會受到影響。豐田(Toyota)、三菱(Mitsubishi)、本田(Honda)、日產(Nissan)和現代(Hyundai)都在縮減在華的業務。

那些阻礙外國投資者在中國投資的因素,正在推動中國企業向海外投資。今年第二季度,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達到創紀錄的710億美元。海外投資的增加意味著就業崗位正流向海外,而不是留在中國。

正如中國曾受益於全球外包,其它國家現在將從中國工廠的外遷中受益,這反過來會減緩中國的就業增長。

中國出口的前景預計將惡化。目前,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面臨最高37%的反補貼關稅。作為回應,中國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但布魯塞爾認為,由於北京對電動車製造商提供不公平的補貼,因此加徵關稅是合理的。

自2016年川普(特朗普)政府以來,美中貿易戰持續進行,拜登政府則繼續並加大了關稅。此外,總統候選人、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卡馬拉‧哈里斯)可能會延續喬‧拜登總統的貿易政策。川普曾表示,他如果再次當選將對大部分中國產品徵收高達60%至100%的關稅,並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徵收100%至200%的關稅。瑞銀(UBS)認為,60%的關稅將使中國的經濟增長減半。考慮到兩國經濟體的規模差異以及美國的經濟增長率,中國經濟增長率減半將使其無法超越美國。

至於中國的國內經濟,持續存在的結構性弱點仍未解決,導致投資流失、出口下降。眾所周知,房地產泡沫威脅著中國經濟,但另一個較少受到關注的定時炸彈是地方政府逼近破產的邊緣。

據估計,中共地方政府的債務高達11萬億美元,其中8,000億美元面臨違約風險。這些債務大部分來自基礎設施項目、交通建設和住房開發,這些項目從未完工、出售或開工。由於急需資金,拖欠款項的地方政府現在對私營企業獅子大開口,要求補繳數百萬元的稅款,有時甚至倒查幾十年的企業欠稅。此外,伴隨著中共央行的降息舉措,表明中國經濟處於危機之中,而中共政府無計可施。

在每次中共全會、每個五年計劃或黨魁的經濟講話中,中共都聲稱認識到經濟改革的必要性,轉向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減少對基礎建設投資和出口的依賴,然而,重大的變化並未出現。即使是最樂觀的外國公司和投資者也已失去耐心,最終選擇撤資中國,而許多中國公司也在這樣做。

作者簡介:

安東尼奧‧格雷斯福(Antonio Graceffo)博士是中國經濟分析師,在亞洲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他本科畢業於上海體育學院,擁有上海交通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目前在美國軍事大學(American Military University)研究國防議題。他著有《一帶一路之外:中國的全球經濟擴張》(Beyond the Belt and Road: China’s Global Economic Expansion, 2019)一書。

原文: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名家專欄】中共推新網規 在華外企及個人隱私恐全曝光
【名家專欄】中國的商業環境讓外企不安
【名家專欄】中共新版反間諜法加速外企撤離
【名家專欄】外企撤資令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