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8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芬台灣高雄市報導)「美濃的油紙傘,是客家文化的象徵。『油紙傘』這個字,上面是一個『人』,下面是四個『人』。早期,才子佳人結婚時,必須用到一對傘,象徵著『早生貴子』的美好祝願。而製作美濃油紙傘時,每把傘的最外圍都要繞五條線,這代表著五福臨門的好兆頭。」——美濃油紙傘傳承師李鴻鈞。
提到美濃家鄉的傳統手工藝——油紙傘,李鴻鈞解釋:「其實,美濃的油紙傘早期真正的名字是『原鄉傳統竹傘』。『原鄉』這個詞代表著『原來的家鄉』,很多客家人都是從原鄉來到美濃的。竹傘這個名字源於它的骨架全是竹子做的,連傘柄也是竹柄。隨著時間推移,這名字太長了,大家就乾脆叫它美濃油紙傘。」
李鴻鈞介紹,早期社會,油紙傘在婚禮和祭祀方面,是客家文化的一個典型象徵。當女兒出嫁時,一定要送一對傘到夫家去。『傘』字上面是一個人,下面四個人,象徵著家庭丁旺。油紙傘的外圍有五條繃線,象徵五福臨門。打開傘的瞬間,也有避邪的意味,特別是在新娘子已經懷孕的話,更需撐一把油紙傘來避邪。
李鴻鈞說,早期的油紙傘是為了遮雨,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雨具。這些工藝技術是從唐山傳來,且經過歷史悠久的傳承,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生根。然而,隨著西式洋傘的出現,這些傳統的油紙傘逐漸式微,製作油紙傘的匠人也慢慢消失。
為了守護這項技藝,李鴻鈞與當地十幾位師傅,默默在推動油紙傘的生產。有許多人更在家裡進行代工,來到美濃,雖然遊客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但他們的努力無處不在。
師承恩師 三十六載
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李鴻鈞辭掉音樂老師教職,毅然投入油紙傘的製作。他回憶起自己的兩位恩師:「我的師傅是林享鴻老師和劉運招老師。如果他們現在還在世,應該都有一百多歲了。劉運招老師是我油紙傘的啟蒙老師,他創辦了『廣振興』紙傘工坊,這是他一手打造的事業。然而,八七水災時,摧毀了整個工坊,加上當時老師在行銷和美學方面的經驗不足,這門手藝逐漸沒落。」
李鴻鈞接著說:「當年我接手這項傳統技藝,從零開始學習,每個月支付五萬元給兩位老師,跟他們一點一滴的學習。這36年來,我們的油紙傘不僅延續了傳統,還榮獲了玉山文創首獎,這是我們最大的成就之一!」
繁瑣到精簡 72道工序革新
「作為一個從小在美濃長大的孩子,我放棄了原本的教職,全心投入客家文化的傳承。你問我後不後悔?我不後悔。但要說推動油紙傘的過程辛苦不辛苦,我只能說,非常辛苦。」李鴻鈞說。
為了讓這門傳統技藝能夠延續下去,這些年來,李鴻鈞與師傅們不斷的研發、調整,將工序精簡到只剩下11道,並把這11道工序拆開來教學,像早期家家戶戶的小型工廠一樣,每個人專注於一個步驟,然後再進行組裝,這樣不僅縮短了製作時間,也讓更多有興趣的朋友能夠學習這門手藝。
李鴻鈞也大方介紹,這11道關鍵工序的細節,主要有:
削傘骨:這裡有長骨和短骨,師傅們得小心翼翼的削出來,就像雕刻一件藝術品一樣。
傘骨組合:就像拼樂高一樣,把長骨短骨組合起來,才能支撐起整個傘的架構。
繞邊線:這可不是隨便纏一纏!要用五行棉線繞在長骨外緣,這不僅固定了傘面,還有「五福臨門」的好兆頭。
貼紙(裱紙):這步驟就像在做一個大餅,把特製的圓形紙張貼在傘骨上,讓它們緊緊服貼。
貼邊紙:這是對五行線的保護罩,貼上這層紙,傘的外圍開合時才不會輕易損壞。
執腦:這是個專業手藝,把紙張小心塗上黏著劑,然後用竹片輕輕壓貼在傘頭和傘面的小圓形上。
收傘:把傘面折疊起來,綁緊,晒一天太陽,這樣傘的形狀就固定了。
作畫:這是最藝術的部分,國畫老師直接在傘面上揮毫,畫出花鳥、山水、仕女、宗教,甚至可以客製化!
上桐油:這裡很關鍵!三層桐油,一天一層,上得好,傘的防水效果就完美無缺。
繞黄藤:俗話說「手握黄藤一把傘」,這就是美濃傘的招牌特色。
蓋布頭:最後一個步驟,把布或客家花布塗上桐油,裁成正方形,折成四方形,像新娘子的蓋頭一樣,讓這把傘更具風情。
經過這11道精妙工序,一把富有美濃客家文化代表性的美濃傘就誕生了!
責任編輯:杜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