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時政評論

【名家專欄】美德獎:蒙蒂翁獎的前世今生

法國慈善家讓-巴蒂斯特·德·蒙蒂翁(Jean-Baptiste de Montyon,1733-1820)創立了一系列獎項,其中包括至今仍在法國頒發的美德獎(the Prize for Virtue)。(Public Domain)

【大紀元2024年08月25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Gerry Bowler撰文/信宇編譯)眾所周知,世界上有很多獎項和獎勵,頒發給那些在藝術、科學、文學、表演、運動等各自領域表現出色的人士。

但是,如果做一個正直的人也能獲獎,那豈不是更好?讀者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自18世紀以來一直頒發的蒙蒂翁獎。

約翰·弗里德里希·奧伯林(Johann Friedrich Oberlin,1740~1826)是一位法國新教牧師,在法國阿爾薩斯(Alsace)一個貧窮偏僻的教區擔任牧師。他來到東北部的瓦爾德斯巴赫(Waldersbach),發現這裡的村莊幾乎沒有就業機會,道路不暢,貧窮和落後的思想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奧伯林用了五十多年的時間改造了他的那一小片法國土地。他修建道路,疏通沼澤,引進新作物,成立農民合作社,種植果園,幫助農民償還債務,送村裡的年輕人去學習新手藝,並提供小額無息貸款。他創辦了學校,並率先建立了託兒所。所有這一切,都是他在履行報酬微薄的牧師職責之外所做的。

當奧伯林發現他的一些教區居民辱罵一個猶太小販時,他把那個小販的貨物背在自己身上,並陪他一起回家。那個星期天,他在講壇上發表了題為「上帝拒絕了他的子民嗎?」的佈道,他在佈道中申明:「我也是以色列人,是先知亞伯拉罕(Abraham)的後裔,屬於便雅憫(Benjamin)支派。」

1823年,約瑟夫·貝卡爾(Joseph Bécard)是一個窮困潦倒的法國人,靠販賣舊衣服勉強度日。儘管窮困潦倒,然而他十多年來一直贍養著年邁的寡婦沙瓦利阿克夫人(Madame Chavalliac)。沙瓦利阿克夫人的丈夫在法國大革命中喪生,後來她雙目失明,生活窘迫。貝卡爾與這位老人並無血緣關係,但他了解她的家庭在法國大革命時期作出的貢獻,他決心不讓她在晚年無人贍養。他把自己的床讓給了老人,自己則睡在椅子上;在她痛苦的夜晚,他餵她吃飯,照顧她,儘管她已經變得暴躁和忘恩負義。老人去世時,他刻了一個十字架,上面寫著她的名字,放在她的墓前,還花錢請了一位牧師為她的靈魂祈禱。

1915年,巴黎的保險員保林·恩費特(Paulin Enfert)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與他所在城市的窮孩子們打交道。他教他們慕道,給他們找學徒工,把孤兒安置在收養家庭,為他們建劇院,開賑濟所,還建立了一家醫療診所。他終身未娶,生活簡樸,將所有空閒時間都投入到慈善事業中。

令人高興的是,所有這些善舉,以及更多的善舉,都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上面提到的奧伯林、貝卡爾和恩費特只是蒙蒂翁美德獎的幾位獲獎者,他們獲得了金質獎章和一大筆現金,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一位早已去世的法國貴族。

安托萬·讓-巴蒂斯特·羅貝爾·奧熱(Antoine Jean-Baptiste Robert Auget,1733~1820),被冊封為蒙蒂翁男爵(Baron de Montyon),是法國波旁(Bourbon)王朝末期的一位高級官員,以正直和對遭遇不幸者慷慨幫助而聞名。法國大革命前,他利用自己的部分財富設立了一些獎項,以鼓勵法國的科學事業。大革命期間,他被迫逃離法國,但這並沒有妨礙他的慈善事業。流亡期間,他資助了在英國的法國難民和法國戰俘。

拿破崙(Napoleon)垮台後,法國恢復君主制,蒙蒂翁男爵回到法國後又設立了其它獎項,如文學獎、工作場所安全獎、技術進步獎,以及本文重點介紹的「美德獎」,這個獎項旨在獎勵貧窮人士的高尚或勇敢行為。時至今日,法蘭西學院(the Académie française)和法國科學院(the 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仍然以蒙蒂翁男爵的名義獎勵有才華和有人情味的人士。

作者簡介:

格里·鮑勒(Gerry Bowler)是加拿大歷史學家,研究領域涵蓋宗教與流行文化,也是加拿大知名智庫「前沿公共政策中心」(Frontier Centre for Public Policy,FCPP)的高級研究員。

原文: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