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畫欣賞:《那西索斯》與《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風景畫》
第一幅:《Narcissus》by Caravaggio(1571─1610年)
《Narcissus》(那西索斯),是一幅寬97公分,高113公分的油畫,創作大約在1597─1598年間。這幅畫作出自於意大利Baroque(巴洛克)時期的大畫師,Michelangelo Merisidetto da Caravaggio,簡稱Caravaggio(卡拉瓦喬)之手。該畫目前收藏於意大利羅馬的Galleria Nazionaled’ Arte Antica(國立古典藝術館)。
Narcissus(那西索斯)就是畫中的男主角。此畫作的靈感取材於古希臘神話,詩人Ovid(奥維德)的《Metamorphoses》(蛻變)一書而來的。神話裡的那西索斯,是一位令所有少男少女為之傾倒的俊美少年,但是他對所有愛戀他的男男女女都一律拒絕,特別是對年輕貌美的少女的追求更是不理不睬。這些心靈受到創傷的年少男女心生怨恨,於是決定請求掌管復仇的女神Nemesis來懲罰他。復仇女神發誓用法術讓那西索斯永遠不會被他想要愛的人愛上,也讓他嚐到不被愛的痛苦。有一天,那西索斯渴了,來到了一處溪水邊,當他彎著腰雙手伏地趴下去要喝水時,突然發現溪水裡竟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倒影,他當時沒有馬上意識到那倒影就是自己的倒影。他不敢相信這世上還有比他更漂亮的人,這個如大理石般所雕刻出來的倒影讓他立刻愛上了。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最後他得知那倒影就是他自己時,他對水中的倒影就越發迷戀,他愛戀到無法離開這個倒影,也愛戀到無法接受這種沒有回應的愛。他所眷戀的溪水中的倒影使他心中燃起炙熱的火焰,對周遭所發生的一切都無動於衷,他每天在溪水旁看水裡所映出的自己而喃喃自語,最終陷入無法自拔的自戀狀態。久而久之,他不吃不喝,因為得不到他所渴望的愛情,漸漸失去了活下去的意志。為了要捕捉那美麗的倒影,最终他躍進溪裡溺斃身亡。在他死後,他生前曾待過的地方陸陸續續長出無數黄色,白色的花,後人取名為Narcissus(那西索斯花)。
此畫描繪出一個神情恍惚略帶憂鬱,不快樂的那西索斯,蹲伏在溪畔,完全無視於周遭美麗醉人的景色,只專注定睛於水中這個美麗虛幻的影像。他深愛著這個倒影,他渴望接近它,擁抱它而不得,但他還是如癡如狂地愛到不能自己。直到有一天他終於意識到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時,他傷心欲絕地落下涙來,當淚珠一滴滴地落在溪面上時,片片漣漪劃破了這死寂的溪面,同時也永遠地粉碎了他美麗的倒影!
卡拉瓦喬的這幅畫是屬於他在巴洛克藝術風格時期的一幅成熟作品,畫面瀰漫著一層神祕色彩,那西索斯的白衣加上雙臂和深暗的背景,形成極為强烈的對比。從在溪水旁的他,彎著腰變成弧形的真人,到倒映在溪水中另一半虛擬的弧形身軀,卡拉瓦喬慧黠地創造了一個完美的圓:溪旁是一個真實世界的半圓,溪中則是一個扭曲,虛擬的另一個半圓倒影。那西索斯整個身形好似被這個大圓圈給牢牢地困鎖了進去,周圍一片漆黑,他似乎無法破圓逃出,最終被自己的自戀牢牢束縛。更悲哀的是,當他走向通往冥府的冥河路上時,眼睛仍不時地回頭,留戀地張望著自己美麗的倒影。
根據一些文獻的記載,卡拉瓦喬當時是找了一個年輕俊俏的美男子作模特兒,直接將他畫進畫布上的。他採用了當時頗為流行的一種繪畫技巧,叫Chiaroscuro即明暗或光影對比法,如畫中溪水和背景的暗影巧妙地襯托出那西索斯衣服和雙臂的光亮,溪水本身的明與暗則傳達了其深度,甚至那西索斯的膝蓋也呈現出不同層次的明暗。卡拉瓦喬用他的畫筆對光與影,明或暗的無限可能性做了認真而又深入的描繪,不僅突出人物與倒影的對比,同時還強調了前景和背景的對比,更有一個真實與虛幻世界的對比。
那西索斯的神話故事也一直重覆出現在許多西方文學作品中。而由Narcissus演變而來的Narcissism(自戀狂)一詞,更是廣泛地被應用在心理學的領域。它意喻著有一種人有很强的自我為中心的人格傾向,一種精神上患自戀性的疾病。有此癥狀的病患者通常是過度地需要別人的關心或稱讚,而幾乎完全没有能力去關懷體諒或愛別人,這種極端的自我愛戀,達到自我膨脹的優越感,猶如希臘神話中的Narcissus(那西索斯),自戀到無法自拔。
後記
上文寫完後,筆者趁暑假期間走訪上文提到的意大利羅馬的國立古典藝術館,親睹《Narcissus》(那西索斯)這幅原畫,並讀了畫旁印有意大利和英文對照的有關這幅畫的真實作者的爭議性短文。有一批學者認為《那西索斯》是卡拉瓦喬的原作;另有一批則認為此畫的原作應歸功於Giovanni Antonio Galli(1585─1652年)。另一爭議點在於有些人根據Ovid(奥維德)的《蛻變》一書,對那西索斯主題過份渲染地描繪,畫裡的他是處在一種彌漫著神祕色彩的暗影中,這層暗影詭譎地表達了以他身分為主的主題,和他到底是可以辨認出來的,或僅是一種幻覺的雙重性。這種普遍的風氣影響到代表自我,個人或一般畫作的本質,它不僅撕裂了人們想嘗試去忠實地複製其真實性的可能性,同時也冒着偽裝或掩飾之險。這一切爭議都反映出17世紀人們對epistemology(知識論)過分的迷戀之故。
第二幅:《Landscape with Narcissus and Echo》by Claude(1604/5?─1682年)
歐遊期間,筆者也順道參觀了位於英國倫敦有兩百年歷史之久的國立畫廊(The National Gallery-NG),巧遇另一幅以那西索斯為題材的畫,在此順便也作個簡單的介紹和分析。
《Landscape with Narcissus and Echo》(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風景畫),這幅油畫係英國畫家Claude(克勞得)於1644年在他繪畫生涯達到顛峰時的畫作之一,畫寬118.7公分,高94.6公分。克勞得生於1604或1605?,卒於1682年。他擅長畫風景,畫過許多有關宗教或神話故事的風景畫。這幅畫跟Caravaggio(卡拉瓦喬)畫的《那西索斯》一樣,也是取材於Ovid(奧維德)的《Metamorphoses》(蛻變)一書,以希臘神話裡的人物為主題。畫中描繪了Echo(回音女神)愛上了一個拒絕愛她的美少年Narcissus(那西索斯)。Nemesis(復仇女神)則透過逼迫那西索斯愛上自己倒影的方式來懲罰他。這幅畫的背景裡有一座城堡,但在奧維德的書中並未提到過城堡,這或許跟克勞得花了人生大半時間住在羅馬的鄉間,目睹了許多的廢墟有關。他也擅長畫海港,就像我們在這幅畫的遠方所看到的一樣。他用樹林,建築物框住這塊遼闊的大地,充分顯示出他巨大無比創造出對光影和一層一層大氣的技巧。相比之下,他的人物畫則略遜於其風景畫。畫中的人物是用一層層薄的油彩加上去的,人物的姿態稍顯死板,而他本人對人體解剖學也没有太留意,才使得這幅畫中的人物看起來有點生硬不靈活。
我們再來看看樹叢中藏的一上一下兩位小女神:下面的一位是回音女神。按奧維德書中的敘述,她死後就剩下她的聲音了。原本在畫的最下方躺着一位身著藍色袍子蓋住身體的女神,後來有人在重畫時就改為裸體了(我所附的這張相片是筆者在現場拍攝的)。為什麽要在外貌上做這樣的改變呢?無人知曉。有一種說法是克勞得自己塗改的,另一說法是後來的某位畫家替他修改的。回音女神是以水神姿態出現在畫中,她把一個手臂放在一個大罐子上,讓柔和緩慢的溪水從中流過。再看她的臥姿,這姿勢好像是克勞得在模仿羅馬梵蒂崗美術館內一座叫《Cleopatra》(埃及豔后)的古式雕像而來的,原雕像上還裝飾着一座位於羅馬Belvedere宮殿內的噴泉。還有一種可能是他的靈感來自於他曾經看過畫家Titian(提香)在1523–1526年間畫的《The Andrians》,畫裡面正好有一位躺臥着的女神。《The Andrians》這幅畫目前收藏在西班牙的Prado美術館。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紀是一個熱門的畫題。克勞得的這幅畫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嘗試這種題材的作品。
在畫中,我們看到一幅何等悠閒寧靜優美的畫面:遠處有青山,有城堡,有海港,有往來其中的大小船隻,近處有綠水,有樹,有花,有草,有湖,晨光從左邊的樹林中穿透過來,林中躲着兩位貌美的女神,第三位女神-水神則斜躺着享受這美好的大自然,還有一個美少年那西索斯蹲伏在溪邊,正定睛凝視那銀色水面所映照出他美麗臉龐的倒影。
這情景像不像人間仙境?難怪Claude(克勞得)會成為17世紀英國最受人讚賞的畫家和收藏家的寵兒。
(筆者退休前是西維琴利亞州,Bluefield State College and Marshall University美術系教授。目前全職作畫,參展以及教畫。)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