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從責任到傳承 北港南管的復振之路

許澤猛老師在北港復振傳統南管文化。(唐昭龍提供)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4年08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芬台灣雲林報導)北港南管老師許澤猛回憶起他與南管的淵源,提到南管與北港藝閣的緊密結合。他自小耳濡目染,雖然隨著時間推移,南管的聲音在北港逐漸減少,但他的心中仍深藏對這門藝術的熱愛。

某天下午,許澤猛正在家鄉練習太極拳,突然聽到熟悉的聲音,心想那應該是南管。他隨即前去詢問,結果受邀學習這門傳統音樂。雖然當時還不確定能否投入太多時間,但他和一些朋友開始著手,復振這項在北港幾乎消失的傳統,並重新使用「集斌社」這個輝煌的名字,為南管注入新的生命。

團員們希望復振集斌社當年的榮光。(唐昭龍提供)
女生在早期是被禁止學南管的。(唐昭龍提供)

南管之路 從新奇到責任

許澤猛起初學習南管是因為覺得新奇,與他平常習慣的吉他音階不同,但他開始並不太認真,只是抱著好奇心去嘗試。然而,隨著前輩們的離開,他開始感到放棄這門技藝實在太可惜,於是決定繼續學習下去。他坦言:「要不是因為責任感和不捨,我這個人可是很懶散的。」

洞簫樂器在南管表演中,也是擔任重要角色。(唐昭龍提供)

南管的獨特魅力 法國人眼中的古老旋律

許澤猛指出,南管的音樂讓人沉澱,隨著年齡增長,更能體會它的韻味。南管的節奏緩慢,音域變化豐富但平順,這種平順感與他的個性非常契合。南管的音符經過簡化,形成獨特的譜,如宮音被簡化為「工」,商音變成「六」,而羽音則是「X」。

南管的譜。(廖儷芬提供)

南管的音調高亢,需要用假聲來唱,以前多由男聲演唱,展現出高八度的音。許澤猛回憶,這樣的唱法對於沒有從小訓練或天賦的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他認為,南管越學越有味道,越熟悉它的唱腔,才能真正領略到它的美妙。

北港義民廟南管表演。(唐昭龍提供)
集斌社成員在義民廟前廣場義演。(唐昭龍提供)

許澤猛提起台灣南管被邀請到歐洲巡演,充滿自豪地說:「以前南管被邀請到歐洲演出,他們那邊的地方電台播放了南管音樂,尤其是在法國,結果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那裡的人對音樂素養的要求很高,一聽到這種古老的旋律,竟然愛不釋手。」

他繼續分享:「原本可能只計劃演出一兩天,結果因為太受歡迎,演出延長到了一個多禮拜,甚至十幾天。能夠把我們的南管音樂帶到這麼遠的地方,真的讓人感到非常驕傲。」

法國人一聽到這種古老的旋律,竟然愛不釋手。(唐昭龍提供)
坐中間者主唱,其他人用樂器一起和。(唐昭龍提供)

南管又稱「音樂的活化石」

許澤猛談到南管的歷史時,感慨道:「南管在台灣,被稱為音樂的活化石。它的歷史悠久,但其實現在的南管並不是一開始就固定的模樣,而是經過了許多音樂種類的融合和演變,最後在宋明時期逐漸定型。」

他繼續說:「南管原本是宮廷音樂,但因為中原動亂,許多士大夫將宮廷音樂帶到南方,落腳在福建的泉州、廈門等地。隨著移民的腳步,南管傳到了南洋地區,像是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這些地方至今仍保留著南管的傳統。」

集斌社前往彰化,以南管會友。(唐昭龍提供)

談到現代的南管,他提到:「共產黨統治後,大陸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但南管卻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地保存得很好,馬來西亞最近也曾舉辦過南管的世界性活動。」

許澤猛談到世界南管的歷史變遷時,感慨地說:「台灣至今沒有辦過世界性的南管活動。聽說沖繩以前也有南管,但隨著日本文化的強勢,小眾的南管漸漸沒落了。香港、泰國,甚至越南也都曾經有南管的存在。」

北港集斌社成員團練情形。(唐昭龍提供)

他回憶起台灣的南管歷史:「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的南管主要集中在朝天宮。因為朝天宮的重要地位,許多地方的南管音樂都會來這裡進香、拜館閣。當時,北港的館閣非常多,甚至有像我們集斌社這樣歷史悠久的南管團體。集斌社成立於乾隆十一年,也就是1746年,雖然中間有斷掉一段時間,但至今許多珍貴的文物還保存在朝天宮或流落在其他地方。」

集斌社成立於乾隆十一年,也就是1746年。(唐昭龍提供)

他提到北港的傳統:「我們北港有一些廟宇會邀請我們去免費演奏,這樣南管的傳統就不會斷掉,讓大家知道南管還在。現在集斌社的團員大多已經老化,剩下十幾個人,但我們仍然努力讓南管在北港延續下去。」

團員們雖然剩下十幾位,但他們仍會堅持下去。(唐昭龍提供)

如何愛上南管 從學習到欣賞

許澤猛分享了欣賞南管的秘訣:「其實,只有學過南管的人,才會真正愛上它,才能欣賞它。我們常說,如果有人在我們演奏時,路過能聽上三五分鐘,這個人就有天分了,他就會喜歡上南管。」

他接著解釋南管的特點:「南管的曲子有時候很長,所以我們教新學員或小朋友時,通常會選擇三、五分鐘內的短曲比較合適。而那些十幾分鐘的長曲,則適合更有經驗的學員。」

元長國中年輕學子。(許澤猛提供)

許澤猛談到南管在台灣的發展時,提到:「台灣從李登輝總統開始,就對地方文化越來越重視,常常舉辦南管的相關活動。我們北港的大館閣,每年春秋兩季都有固定的活動,春天一般都在清明節前後。」

他回憶道:「以前農業時代,工商業沒那麼發達,音樂資源也不多,所以每次舉辦南管活動都非常盛大,常常會持續兩天以上,有時甚至長達一個禮拜。當時學南管的,大多是地方上有學問、有地位的人,比如校長、鎮長、分局長、宮廟主持人等。」

元長國中南管社團練習情形。(許澤猛提供)

許澤猛還談到性別在南管推廣中的變化:「以前,藝閣裡唱南管的都是女生,但因為重男輕女的觀念,很多女生無法得到正式的教導。從李登輝時期開始推廣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善。現在的館閣都會自己招生、推廣,加上有政府的支持,推廣起來確實容易了不少。」

因為重男輕女的觀念,很多女生無法得到正式的教導。(唐昭龍提供)

許澤猛談到學習南管帶來的轉變時說:「學久了南管,人的個性會變得比較平淡,與世無爭。為什麼呢?因為南管的音樂節奏很慢,你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而且要深入其中。以前我很喜歡交朋友,但自從學了南管,幾乎都斷了聯繫。每天晚上專注於南管的學習,你會感受到一種熱情,尤其是在一開始不熟悉的曲子中。」

許澤猛總結說:「當幾個程度相近的人一起合作演奏時,那種合奏的感覺很棒,不僅是合作的‘合’,更是和平的‘和’。南管帶來的這種音樂感受,真的是讓人沉醉其中。」

南管的堅持與挑戰 慢節奏中的美感

許澤猛提到現代學習南管的挑戰時說:「南管的特色就是要慢慢來,這樣音轉起來才漂亮。但許多新學員覺得南管太慢了,其實,正是這種慢,才是南管的精髓所在。」

許澤猛指出,南管的音樂讓人沉澱。(唐昭龍提供)

許澤猛談到南管唱腔的精髓時說:「南管的咬字要有力,特別是一個字的開頭。字頭、字腹、字尾都要處理得當,字頭要咬得有力,字腹要穩定不變形,字尾的縮音要到位。這種感覺很難掌握,但對於南管來說至關重要。」

許澤猛強調了南管學習中的細節和耐心,並對現今急功近利的學習方式表示了一些擔憂,這些都是他對傳統南管藝術的深厚理解與珍視。

學員們手把手帶年輕人,一起領略南管之美。(唐昭龍提供)

責任編輯:玉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