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的「涼茶趣談」講到本港絕跡的「生魚野葛菜」緣由,灣仔涼茶舖取名「卑巴桶」的原因,今期文化專題,繼續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回顧涼茶店趣聞。從早期的路邊攤到入舖,自六、七十年代起,涼茶舖就不斷推陳出新,各出奇招吸引客人,成為一個承載流行文化的傳播及交流場所。街坊鄰里在此聚集,聽廣播、看電視,年青人到訪點唱流行曲,小小店舖,成為當年人們的熱門聚腳點。
昔日的涼茶舖設有點唱機,英文流行曲揚聲街頭巷尾。(受訪者提供)
涼茶舖設置點唱機 英文流行曲揚聲街頭巷尾
不同年代都有不同的流行曲,在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流行曲以英文歌為主,當年的粵語歌還未流行,當時貓王、披頭四、法籣仙納杜拉成為流行曲主流。鄧家宙介紹,當年的涼茶舖為了招攬生意,通常會購入一台點唱機在店內,那時候唱片的價格並非一般家庭可以負擔,投幣式點唱機十分吸引年青人,只要投入硬幣就可以選擇播放他們喜歡的歌曲。在電影《花樣年華》、《墮落天使》中,都有展示點唱機的片段。到訪涼茶舖點唱、聽歌的年青人,也會買上一杯涼茶,一邊聽音樂一邊享用,與朋友度過一個美好的時光。
《涼茶馬尾飛機頭》唱片。(受訪者提供)
基層市民「打躉」好去處 收音機進駐涼茶舖
收音機興起後,廣播節目種類與日俱增,包括新聞節目、天空小說、廣播劇、粵劇節目以至體育賽事等等。涼茶舖也不甘落後,引入收音機,客人可以在店內一邊飲涼茶,一邊聽節目。
鄧家宙分享,涼茶舖的生意逐漸擴張,不只是賣涼茶:「在收音機剛剛興起的年代,不是很多人家裏有收音機,有的人就為了聽收音機,去涼茶舖『打躉』,坐上一兩個小時。如果只是飲一杯涼茶,兩三口就喝完了,所以涼茶舖為了給客人多一些選擇,就陸續推出了茶葉蛋啊、蘿蔔糕、馬頭糕、芋頭糕等糕點。」店舖內增加小食,不但給客人更多的餐飲體驗,也增加了涼茶舖的收入。
六十年代電視入舖 吸引客人留到凌晨
五十年代末,英國麗的呼聲公司推出電視服務「麗的映聲」,頻道最初只有一個黑白英文台,以收費方式提供服務,拉開了本港電視放映的序幕。到了六十年代,收音機已經不足以滿足人們的需求,電視才是新奇玩意。一些涼茶舖就購入電視機,以招攬生意。在做涼茶舖歷史研究時,鄧家宙發現一些店舖貼有節目單,引起的他的興趣。
鄧家宙講解:「六、七十年代是流行文化的一個高峰期,廣播電視開始興起,雖然涼茶舖的用意並非推廣文化,純粹是一個商業考量,吸引多些人前來,就可以多消費,無意中產生的客觀效果就是令到很多不同年齡層的市民在不同時段到訪店舖。」他舉例,當涼茶舖設有電視後,就成為街坊集體看電視的地方,尤其是夜晚時段,許多街坊會一直留到凌晨,直到電視收台為止,涼茶舖就成了當年街坊們重要的聚腳點。如今這一「盛景」,已成為一代人的回憶了。
直到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收音機、電視、唱片日益普及,涼茶舖的娛樂休閒功能漸漸減退,回歸最初賣涼茶的初衷,起到為客人提升免疫力、清熱解毒、保健養生的作用。◇
鄧家宙編著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系統地整理了涼茶在港的發展足跡。(受訪者提供)
——香港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方沛
-
昔日經過香港街頭,遠遠看到店舖門口擺著的銅壼與銅鼎,就知道這是一間涼茶舖。時代變遷,銅壼變成了不鏽鋼容器,老一輩對的器皿講究也漸漸被後人遺忘。昔日沒有電子設備加熱,銅鼎就是當年重要的龜苓膏保溫器皿。如今標榜「清熱解毒」的龜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時並非如此。所謂的「涼茶」其實並不「涼」?今期文化專題「涼茶趣談」繼續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六大傳統茶葉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確泡製它們?通過了解茶葉和泡茶的藝術,你可以發現這六種茶葉背後都有各自的魅力,並品味這些已流傳數世紀的滋味。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間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無需茶席的佈置、無需服飾的搭配、無需佐以什麼音樂。茶的沖泡與供奉已表現了看得到的美感與境界,茶的品飲已表現了看不到的香、味與茶性的美感與境界。茶事走過了唐、宋的鼎盛時期入了明代,也步入精備的境地。明代在飲茶法上展開新的里程碑,洋洋大觀,豐富的內涵為人津津樂道,也為今人所繼承。到了北宋徽宗年間,宋朝新巧精緻的「點茶」發揮到了極致,成了全民的茶遊戲。這其中,建盞扮演著什麼關鍵角色?美在何處?從茶畫中,可以看到茶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盛放」的朵朵芳葩;更有趣的是古代茶畫也可說是茶史的「別傳」。茶畫寫真紀錄了茶文化,讓我們能在趣味中去認識古代的茶文化。先來認識唐代之前和唐代的茶文化。品好茶、雲南特色茶俗「三道茶」,一苦,二甘,三回味。好茶、好品味,講究身心三回味。從品茶說人生!三道茶,蘊味無盡;茶水裡,碗轉苦甜合五味,吃苦勵志!藏味深長!踏青尋茶,嘉義高山茶園依傍著層疊山巒,長年山嵐雲霧繚繞、空氣清新,好天氣之時,陽光雲影交錯,團團白雲翻滾於群峰之間,綿延彎曲的山坡上,滿山遍野的茶樹叢碧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