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鄧家宙編著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系統地整理了涼茶在港的發展足跡,當中亦有不少時代的印記。如今日益式微的舊式涼茶舖,昔日其實不單單是賣一杯涼茶那麼簡單,而是具有休閒、社交功能的娛樂場所。

昔日的涼茶舖設有點唱機,英文流行曲揚聲街頭巷尾。(受訪者提供)

涼茶舖設置點唱機 英文流行曲揚聲街頭巷尾

不同年代都有不同的流行曲,在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流行曲以英文歌為主,當年的粵語歌還未流行,當時貓王、披頭四、法籣仙納杜拉成為流行曲主流。鄧家宙介紹,當年的涼茶舖為了招攬生意,通常會購入一台點唱機在店內,那時候唱片的價格並非一般家庭可以負擔,投幣式點唱機十分吸引年青人,只要投入硬幣就可以選擇播放他們喜歡的歌曲。在電影《花樣年華》、《墮落天使》中,都有展示點唱機的片段。到訪涼茶舖點唱、聽歌的年青人,也會買上一杯涼茶,一邊聽音樂一邊享用,與朋友度過一個美好的時光。

《涼茶馬尾飛機頭》唱片。(受訪者提供)

基層市民「打躉」好去處 收音機進駐涼茶舖

收音機興起後,廣播節目種類與日俱增,包括新聞節目、天空小說、廣播劇、粵劇節目以至體育賽事等等。涼茶舖也不甘落後,引入收音機,客人可以在店內一邊飲涼茶,一邊聽節目。

鄧家宙分享,涼茶舖的生意逐漸擴張,不只是賣涼茶:「在收音機剛剛興起的年代,不是很多人家裏有收音機,有的人就為了聽收音機,去涼茶舖『打躉』,坐上一兩個小時。如果只是飲一杯涼茶,兩三口就喝完了,所以涼茶舖為了給客人多一些選擇,就陸續推出了茶葉蛋啊、蘿蔔糕、馬頭糕、芋頭糕等糕點。」店舖內增加小食,不但給客人更多的餐飲體驗,也增加了涼茶舖的收入。

六十年代電視入舖 吸引客人留到凌晨

五十年代末,英國麗的呼聲公司推出電視服務「麗的映聲」,頻道最初只有一個黑白英文台,以收費方式提供服務,拉開了本港電視放映的序幕。到了六十年代,收音機已經不足以滿足人們的需求,電視才是新奇玩意。一些涼茶舖就購入電視機,以招攬生意。在做涼茶舖歷史研究時,鄧家宙發現一些店舖貼有節目單,引起的他的興趣。

鄧家宙講解:「六、七十年代是流行文化的一個高峰期,廣播電視開始興起,雖然涼茶舖的用意並非推廣文化,純粹是一個商業考量,吸引多些人前來,就可以多消費,無意中產生的客觀效果就是令到很多不同年齡層的市民在不同時段到訪店舖。」他舉例,當涼茶舖設有電視後,就成為街坊集體看電視的地方,尤其是夜晚時段,許多街坊會一直留到凌晨,直到電視收台為止,涼茶舖就成了當年街坊們重要的聚腳點。如今這一「盛景」,已成為一代人的回憶了。

直到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收音機、電視、唱片日益普及,涼茶舖的娛樂休閒功能漸漸減退,回歸最初賣涼茶的初衷,起到為客人提升免疫力、清熱解毒、保健養生的作用。◇

鄧家宙編著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系統地整理了涼茶在港的發展足跡。(受訪者提供)

——香港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