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是一部明清時代學者修編的歷史典故啟蒙讀物。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軍事、文學藝術、醫卜星相、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無所不有;時間跨度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唐宋。
全書將典故按照詩韻分類編排(詳見《龍文鞭影》序言),四字一句,共1030句,每句描述一個或兩個人物的故事。
「龍文」是漢朝西域的一種寶馬,這種良馬看到鞭影就會疾馳,「龍文鞭影」比喻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毋需鞭策,學習也會事半功倍,像龍文寶馬一樣一日千里。
【原文】
wǔ líng yú fǔ ,mǐn yuè qiáo fū。
武陵漁父,閩越樵夫。
ㄨˇ ㄌㄧㄥˊ ㄩˊ ㄈㄨˇ,ㄇㄧㄣˇ ㄩㄝˋ ㄑㄧㄠˊ ㄈㄨ。
武陵漁父,閩越樵夫。
【注釋】
(1)漁父:捕魚的人。
(2)樵夫:砍柴的人。
【語譯】
晉朝太元年間,武陵漁夫曾無意中進入桃花源;唐朝永泰時,樵夫因追逐白鹿誤入榴花洞。後來再尋找,都不知其所在。
【人物故事】
桃花源
晉太元年間,有位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划著船沿著溪流而上,不知划行了多久,忽然遇到一大片桃花林,溪兩岸幾百里的範圍內,都沒有其它的樹木。漁夫十分驚奇,再繼續往前划去,想要探一探這桃花林的盡頭究竟在哪裡?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一座山矗立在那裡。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透出亮光。好奇的漁夫便離開了船,從洞口進入。
山洞起初很狹窄,走了十幾步之後,忽然明亮開闊起來。眼前只見一片平坦廣闊的土地,屋舍整齊地分布在肥沃的田野間,有清澈的池塘,茂密的桑樹,青翠的竹林,景色宛如仙境一般。田間的小路四通八達,互相聽得到彼此家中雞犬的鳴叫聲。
村中往來耕作的男男女女的服飾穿著,全都和外界的人一樣。老人和孩童,都安然自適而自得其樂。他們見到陌生的漁夫,都非常地驚訝,爭相問他從何處來?漁夫詳細地回答了。他們一一邀請漁夫回家作客,熱情地款待他。他們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帶著妻兒和同村的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從此就不曾再離開過,於是就和外面的人隔絕了。」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停留了幾日,漁夫告辭回去。村裡的人告訴他說:「不值得向外界的人提及這裡的事。」
走出桃花源之後,漁夫找到了自己的船,順著先前的來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標記。回到郡城中,漁夫晉見太守,報告這件事,太守立刻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先前所留下的標記,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道路。(陶淵明〈桃花源記〉)
榴花洞
福建閩縣的東山有一座榴花洞,傳說在唐朝永泰年間,有個名叫藍超的樵夫,有一天上山砍柴,遇見一隻白鹿,於是追逐白鹿,一直追到河邊,渡過河水,進入一石門。剛開始洞門很窄,深入之後,豁然開朗,裡面有人居住,可聽見雞犬聲。有一個老翁告訴藍超說:「是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才來到此地居住。」老翁請藍超留下來,藍超回答說,要先回去辭別親人舊識再回來。臨別老翁送給他一枝榴花。出洞後,藍超彷佛作了夢一般。不久,他想再前往,卻再也找不到了。
宋代的蔡襄曾在福州擔任太守,他遊覽了傳說中的榴花洞之後,曾寫了一首《榴花洞》詩:「洞裡花開無定期,落紅曾見逐泉飛。仙人應向青山口,管卻春風不與歸。」(《閩中實錄》)
——轉自正見網
看更多【龍文鞭影】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