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Water 知道公民權利 融匯英國社會
【大紀元2024年06月20日訊】坐落倫敦北部的Hackey Chinese Community Services Center外觀極不起眼,內駐一位服務英國華人接近半個世紀的資深社工- Jabez。寧靜的街道上,筆者隨著陣陣麻雀耍樂聲的指引,終於找到這華人中心,向Jabez探討移英香港人所面對的問題和未來出路。
BNO申請人的特點及其審批進展
2021年1月英國內政部推出BNO計劃,1月31日正式接受申請。英國政府對接收移民有相當經驗,但這批移英香港人跟以往華人移民大不相同,固2021年1月中,Jabez 的Hackney Chinese Community Services (HCCS)與另外兩個服務港人英國機構(Hong Kong Assistance and Resettlement Community (HKARC) 和 Hongkongers in Britain (HKB)一起撰寫建議書給英國政府,因應港人的特殊情況,提出一系列建議,協助地方政府調整和制定相關政策幫助這批新移民。
Jabez提到,如因政治迫害,以難民身份申請庇護,普遍是年輕人或單身人士爲主。這次通過BNO移民英國的香港人,以家庭居多,主申請人年齡約為37-47嵗。「建議書中就人身安全;讀書(本地生學費和地方學校派位等);房屋;就業;情緒支援等問題提出相關建議。」英國中央政府估算移民數目龐大,特別撥款給地方政府及在英華人組織籌辦支援港人服務。
BNO經歷2年,Jabez從不間斷追蹤政府數據,BNO剛開始時,新Visa缺乏參照,成功獲批較寬鬆,達99%以上; 當處理個案增多,纍積一定經驗,衡量準則明確化,獲批百分率反而隨之降低。「這現象很正常,開始大家不知怎辦,審理個案增加,從而辨析那些個案不被接納等。」
大部分香港家庭把香港家當轉變成現金,帶著這筆積蓄和幾代人移民到英國。香港政治環境極速惡化,大家帶著社會運動心理創傷後遺症而來,情緒未及平伏,卻馬上要面對衣食住行生活問題,其實壓力真的頗大。
離港移英,連根拔起,一切重新開始,如果天有不測風雲,積蓄耗盡,其家庭便成爲弱勢一群,我們可以怎樣辦?
認知自己在英權益
Jabez提到大眾知悉BNO移英人士不能享用福利救濟(No Recourse of Public Funds)。香港人一向靠自己,不喜歡攤大手板拿綜援,難道走投無路時,要做露宿者?「我不是鼓勵大家去騙錢,移英便應知道英國制度,瞭解這裏生活模式,認知公民權利, 適切時運用。」
Jabez提及一位移英專業香港人士,抵英後很快找到兼職,算是平穩過度,一年後發現患有頑疾,積蓄耗盡,,無奈要向香港朋友籌錢,境況堪虞。Jabez提醒:「英國和歐洲國家的福利制度十分看重人的尊嚴。在你山窮水盡時,BNO條文有相關途徑可助解決的。」
當你身無分文,需要向地方政府求助。它會評估你是否符合destitute(貧困)資格,對於合資格人士會在welcome HK fund中撥出大約2750英鎊(以家庭爲單位)給相關家庭應急。
再者,兒童福祉是優先考慮的( child welfare is paramount),地方政府亦按照Children Act評估機制,協助父母解決孩童基本生活和教育問題。以上兩種情況均可證明申請人是貧困人士,通過相關審查,申請人可向Home Office申請撤銷No Recourse of Public Funds。
申請撤銷No Recourse of Public Funds過程需時頗長亦不容易。政府會審查你過往一年或半年資產,入息和生活開支情況,過程可長達6-8個月。若撤銷No Recourse of Public Funds被接納,隨之可申請其他福利救濟,例如:家庭成員adult care (需要特殊照顧成年人等);失業救濟金; 貧困兒童可獲免費午餐等。
傳承香港文化 Be Water匯入大海
Jabez提到1973年自己剛來英國時,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當時中餐館常備壘球棍,鐵鏈等回敬霸王食客,侍應要懂自衛術,保護人身安全。從事社工的他過往十幾年主要處理種族襲擊,種族私了,警察處理不當等個案。「這些事件是種族歧視的表現,當然英國社會隨後漸漸有所改善,現在比以前好很多了。」
香港制度崩壞前,香港人擁有良好公民社會,政府算是耳聽八方,容納不同聲音,管理有效。但是,來到英國,香港人成爲少數族裔,缺乏根基,如何團結和傳承香港文化並在英國落地生根呢?
Jabez覺得保存和傳承香港文化固然重要,既已移英,應瞭解當地文化及其法例,融入本地社會,樹立一個來自香港的良好英國公民風範。於此,Jabez建議大家可借鑒其他種族。「如向猶太人,黑人,印度人學習,他們的社區都爭取保存自己文化,如自己節日,學校等,他們不僅反對人身攻擊的種族歧視,還反對制度上的種族歧視,他們積極參與社區政制事務,監察政府。」
服務華人社群40多年的工作中,Jabez覺得第一代華人很聼「阿爺」話,不敢爭取且固步自封,第二代沒有爭取權益的傳統,基本上英國華人社區的心態可説是一潭死水。「以往當一個城市建立華人中心,感覺十分了不起,包辦當地華人所有事項,「亞頭」説了算,完全不受監管。」
Jabez表示2020年後,香港人來英短短兩年,已於不同城市建立眾多香港人社團,各自關注不同議題,例如:婦女問題,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生活問題,老人問題等等。Jabez建議CIC(民間社團)不能僅僅關注:反歧視,支援婦女,房屋問題,教育等問題,要多一點和其他東南亞社群交流取經。Jabez說:「Be Water,香港人給一潭死水的英國華人社群注入一股活水。但活水不應在潭中團團轉,要流向並融匯大海,真正融入英國本土社會。有了這股活水,我對華人社區的未來是樂觀的。」
Side story:
1973 Jabez仍在香港求學,卻隻身前往英國,過著半工讀的窮學生生活。當時華人移民大多不懂英文,大部分華人圍爐自家圈子,勞碌一生,極少接觸當地社會。若遇到英國法律和制度問題,無知而感到徬徨無助。因欠缺英國居民合法權益的常識,就算生活出現問題也不懂向英國當地政府求助。
Jabez提及一位厨房工友熬了一輩子,好不容易老婆孩子過來一家團聚。Jabez到賀工友新居入伙,看到一家四口擠在小房間裏,頓時感觸萬分:」政府有homeless act,如居所過度擁擠,政府有責任安排合適政府屋的!」有鑒於此,再加上幾位志同道合的香港同學,雄心壯志地要幫助弱勢社群,於是大家一起創辦第一份華人雜誌[復醒],第二份雜誌是[華人工友]。
Jabez和Johnny等幾個香港窮學生從策劃到内容抄寫都是一筆一劃丶一腳踢製作出來。
《華人工友》較注重民生問題,希望解決華人因英文水平不高,看不懂法例和福利權益的困境。
Jabez提到在英從事社工超過50年,所以很熟知英國社會福利政策的演變過程了。
文:安兒
圖|Jabez提供
責任編輯: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