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5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瑞台灣台中報導)婆羅洲距離台灣2,644公里,是台灣進口木材來源地之一,與我們的關聯比想像中緊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攜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透過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暨民眾捐款的部分支持,共同推出《前進婆羅洲:我們與婆羅洲的距離》特展,邀觀眾前往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從生物地景、住民風情、氣候經濟等面向,自然與人文交織,認識這座島嶼及它正面臨的挑戰與衝擊。此次特展即日起至11月15日在科博館第一特展室展出,深入淺出傳遞環境意識,歡迎民眾來一趟知性的林中探險。
婆羅洲是亞洲第一大島、世界第三大島,面積約20個台灣大,位處台灣西南海域,赤道零度剛好將島嶼一分為二,是世界上擁有豐厚自然資源、高度生物多樣性地區之一,還有比亞馬遜更古老原始的熱帶雨林。它有世界上最小的大象「婆羅洲矮象」、最大的花「大王花(大花草)」及行蹤難測的森林動物「婆羅洲紅毛猩猩」。
今日開幕式以婆羅洲意象短片揭開序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表示,婆羅洲曾有高達90% 森林覆蓋,隨著人類的開發,大面積森林逐漸消失,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2016統計,當地森林覆蓋面積已降至55%。台灣日常生活使用的木製家具、衛生紙、影印紙、棕櫚油相關產品、觀賞動植物等,都與婆羅洲森林環境的變遷息息相關,去年策展團隊也特地「前進婆羅洲」取經實地考察,盼如實呈現當地面貌。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劉月梅強調,雨林是地球之肺,也是氧氣製造機,這次特展可視為前進婆羅洲的前哨站,關心全世界生物多樣性的樣貌。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楊嘉棟說,婆羅洲就在我們的身邊,「One World One Health」全世界的健康是一體的,特展除可一窺婆羅洲熱帶雨林生態美妙之處,也鼓勵大家平時可多選用台灣農產品,讓我們的消費行為對台灣農業環境、世界碳足跡有幫助,也是一種在地行動的發起。
策展人、科博館展示組研究助理蔡孟穎博士主攻植物生態學,她分享這次特展入口意象「奇幻婆羅洲」,特別打造熱帶雨林昏暗、光線微弱效果,營造觀眾身歷其境氛圍。展場向內延伸,依序是「一個名為『婆羅洲』的旅程」、「婆羅洲的生物與他們的產地」、「錯綜複雜的婆羅洲」、「婆羅洲,住民與豐采」、「婆羅洲原民生活」、「婆羅洲,過去與未來」、「遠和近,婆羅洲」等7大單元,透過生態、人文兩種視角,探索多元族群在自然環境中共存的面貌。
《前進婆羅洲》現場展出多件特色植物及種實標本,「錯綜複雜的婆羅洲」單元有2座長約120公分的「植物生態缸」,匯聚近30種原生、分布在婆羅洲的植物活體,展現婆羅洲島上多元的植物風貌,值得一看。
「遠和近,婆羅洲」單元展出一件珍貴的「盔犀鳥」裝飾頭飾,揭示婆羅洲遭遇的盜獵問題。盔犀鳥生活在婆羅洲、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保育等級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嚴重瀕臨滅絕(Critically Endangered, CR),加上原始棲地消失、單一化的經濟作物:油棕地種植,使得盔犀鳥的保育處境更是雪上加霜,亟需大眾關注。◇
責任編輯: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