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中學歷史教育如何勝過香港?
【大紀元2024年05月28日訊】我從事歷史教育凡三十年,這幾年目睹香港教育急速衰敗,極為心痛。事實上,明目張膽的篡改歷史,早於1998年「回歸」之後的半年已經開始,教育局製訂「課本評審專責小組修訂課本的基本原則」,禁止香港出版的教科書在談論香港歷史時稱呼香港為「殖民地」;今天則變本加厲,由不准稱「殖民地」變成直接否認曾是殖民地。教育政治化的程度越演越烈,至反送中前夕,某本歷史教科書以下一句話「香港位於中國南方」送審時竟不獲通過,事件曝光後,當時的教育局長楊潤雄被傳媒質詢,含糊其辭,不敢道出真實原因:教育局不容許「香港」與「中國」兩詞在同一句出現,因為兩個地名並排,意味着兩地地位對等,乃等同提倡港獨。
今年文憑試歷史科考試,考評局在試題中引述著名史家徐中約對民國的看法時,刪走他分析內肯定民國成就的部分,只保留對民國「黃金十年」的批評,營造徐中約對民國完全負面的印象。這固然符合紅線思維,沒有腐敗的民國哪有偉光正的新中國,但代價卻是篡改歷史。
凡此種種,反映當下香港的歷史教育嚴重開倒車,諸多忌諱,政治掛帥。那麼,人們不禁要問,英國的歷史教育如何?比香港優勝嗎?
既然身在英國,筆者因利乘便,找來一本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看看。書名是Mao’s China, 1945-1976 (1945-1976年毛澤東的中國),是考試機構Pearson-Edexcel GCSE (相等於以前香港的「中學會考」)歷史科其中一個選修單元。香港考評局現在也有代理這個考試機構的國際高考和國際中學會考,香港朋友若想在文憑試以外多考取一些資歷,可以考慮報考。
把課本隨手翻了一遍,馬上看出一個顯著的特點:有別於傳統的課本,這一本的課文(text)最多只佔全書三分之一左右,其餘三分之二是輔以大量原始史料、名家論述,積極營造一個歷史學家的工作環境,如何在大量資訊之中建構合符邏輯和事實的史學分析。與此相對應的是,課本最後一頁用細字寫了一整頁的版權資訊和鳴謝,反映引用書目之豐富。
既然學習的是真實的歷史,而非中共的官方論述,課本不會單純以中共敘事的方法按時序列出中共認可的史事便算數。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些史事當然不會缺少,但在這個基礎上,也會對史實進行在香港不會有的描述,例如「反右運動」是「恐怖活動」(terror campaign)、東三省視南方國民黨人為「外來入侵者」(foreign invaders)、毛澤東在建國初年利用恐怖手段(terror)對付政敵等。
歷史不單純是一筆流水帳,用中共的術語,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一點,Pearson-Edexcel這課本做到了。
香港歷年來的歷史課本,其中一個明顯問題,是道德上太乾淨:歷史本身是血腥殘酷的,作為寫給年青人閱讀的課本當然不應該賣弄血腥,但像香港的課本般完全去殘酷、去血腥,則屬矯枉過正。Pearson這本書在必要時會呈現出歷史的真實,例如討論到60年代大饑荒時,課本列舉出當時人們求生之道,原文漢譯如下:
• 吃老鼠和蟲子
• 用樹皮和樹葉煮粥
• 人吃人:有人吃死屍;兒童被綁架、殺害和吃掉
• 有婦女為生計而賣淫
• 父母為生計張羅,賣女的做法再次出現
• 小孩輟學亂食或在農場工作
換言之,這課本所呈現的歷史準確度,比香港的要高。
課本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有些看來與香港的可能有點像,例如「給毛澤東寫一封信,列舉你支持其政權的理由」,乍看之下,與去年香港培僑中學給習爺爺寫信很像,但Pearson這教學活動是認真的史學探究,藉此讓學生學習新舊政權交接時中共的致勝之道,性質與香港當下的歌功頌德不可同日而語。
既然用了三分之二篇幅學習史學技巧,史學技能學習(skill-based learning)便無處不在。由於幾乎每頁都有相關教學內容,本文難以盡錄,以下只舉三例說明。
歷史論述除了長篇大論,扼要歸納也是重要技巧,課本、要求學生對論點進行歸納,必須在20字之內。
處理不同論點時,必須集中於論點本身而不要分心於當中的瑣碎細節。
課本十分重視資料性質,性質決定其可信性。例如官方《人民中國》(People’s China),課本說這資料並不可信,因為「該作者完全有理由不講真話」。
最後一點十分重要:如果在教學上只引述官方或親官方的資訊,這一科除了不是嚴謹的學科之外,更有可能是洗腦科,建基於官場謊言之上。香港的公社科便是這種貨色。
行文至此,筆者看到英國史教科書比香港優勝之處:沒有說教意味,真正做到學生為本、技能為本,不會施加「香港位於中國南方」式的禁令,學生早在中學階段便能接觸大量名家論述,有助培養嚴謹的史家觸覺。所以,報考如歷史科等文科時,考生不要輕率地將之簡化為「是否容易攞5**」,而是要認真地問自己:
我會學到什麼樣的歷史?
會否學壞師?
會否浪費光陰?
人生沒有幾多個三年,就算真的要讀DSE,也應該選洗腦程度最低的科目就讀。◇
(編者按: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文|楊穎宇
責任編輯: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