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5月03日訊】最近,親哈馬斯和親巴勒斯坦抗議者紛紛在北美各地高校搭帳篷抗議,說是要為巴勒斯坦人爭取自由和福祉。參加抗議的多數學生,跟巴勒斯坦沒半點關係,對中東歷史和政治知之甚少,對伊斯蘭教和猶太教歷史和神學,以及國際關係對中東地區影響等,也沒多少人真正了解和關心。
許多參加活動的學生,只知高唱「從河流到海洋,解放巴勒斯坦」,卻不知歌中唱的是哪條河、哪個洋?估計也沒多少人能在地圖上指出哪塊是以色列,哪塊是加沙地帶。
既如此,這些學生為什麼丟下學業,如此狂熱地投身到和自身利益沒有半點關係的鬥爭運動中去?背後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支持?
文化馬克思主義大行其道
毫無疑問,其中一個背後力量是各種組織嚴密、資金充足的穆斯林遊說團體、巴勒斯坦正義學生組織(SJP)背後金主、巴勒斯坦和伊斯蘭教團體等,這些團體在北美各地大學都有分支機構。這些力量,多多少少都會影響北美大學生們的思想,但多數學生既非巴勒斯坦族,也非穆斯林,為何仍如此激情澎湃?背後肯定還有其它力量在作祟。
這支力量就是目前北美高校泛濫的極左意識形態,即所謂的「社會公平」——多元、平等和包容(DEI)」。這個意識形態,不是學生們自己發明的,而是加美國兩國現任政府搞出來的,是政府自上而下使勁推動的一個國策。
大多數大學也樂見其成,是因為如今高校多數教授和管理人員,都是20世紀60年代席捲西方國家文化革命的子孫,這些人,要麼自稱是馬克思主義分子,要麼全盤接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
他們追求的「社會公平」,依據是馬克思主義階級對立觀點。階級對立觀點,不認為社會是個人和群體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競爭和合作關係,而是壓迫者和剝削者與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之間的階級鬥爭關係。
原教旨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經濟馬克思主義,鼓動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對立,在北美行不通。改頭換面後的北美新式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文化馬克思主義,鼓動性別、種族、性取向、能力、民族和宗教之間的對立,認定男性和白人(包括亞裔和猶太裔)和異性戀是壓迫和剝削階級,女性、黑人、棕色人種和原住民(BIPOC)、同性變性和跨性別群體(LGBT)是被壓迫階級和受害群體。
文化馬克思主義搞的這套,毫無法律依據。一是過去支持偏見和歧視的法律被一一廢除,二是新法新規都嚴令偏見和歧視。於是,文化馬克思主義分子拿教育、收入和就業差距說事,說什麼哪個族裔教育、收入或就業,與在總人口中的占比不符,就是偏見和歧視,完全無視和否認個體和群體偏好和選擇、動機、成就和能力等諸多差異。
「多元、平等和包容」 說一套 做一套
「社會公平」宣稱的「多元、平等、包容」,其實是說一套,做一套。 例如,「多元」只針對「被壓迫」階級,排除男性、白人和異性戀群體。如今,許多大學招聘廣告明文只招 BIPOC、LGBT 或殘疾人,不招正常異性戀白人男子。哪來的多元?何談包容?
再比如,如今的許多大學,無論是學生、還是教授和管理層,都是女性占主導地位。一個有趣現象是,最近媒體報導的學生起義鬧得最歡的常春藤學校,全部都是女校長?
如今的大學,對校園思想和觀點,也無絲毫多元和包容:只准談「社會公平」和「多元、平等和包容」,誰要提出其它觀點,就會被無情打壓和羞辱。大學各管理層設置的「多元、平等和包容」官員和辦公室,實質就是思想警察,通過行政手段壓制不同聲音。
它們提出的「平等」,其實就是所有人結果絕對平均,是馬克思主義推崇的極端理想:絕對平均。任何結果差異,都是非法的,都是偏見和歧視導致。過去西方傳統所秉持的成就和價值,都被打成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恐同、恐LGBT和恐伊等。
亞裔和猶太人,因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甚至超過白人,也因此首次被劃入「白人」類別和壓迫階級。個人成功關鍵的數學和科學課程相關鼓勵政策,也被終止。SAT和GRE等學習成績指數,被打成種族主義,等等。
按他們的邏輯,猶太人既然是白人壓迫者,以色列人也是(只有以色列阿拉伯族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不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是被壓迫的BIPOC。問題是,如今一半以色列人是來自在阿拉伯國家生活幾百年的猶太人,幾百年中,以阿兩個人群中的基因已發生很大重疊。
大學和大學生們的敗壞
真要追根溯源,歷史上阿拉伯人曾奴役和蔑視過非洲黑人,加拿大原住民也有過不光彩的奴隸制歷史。要說誰是原住民,耶路撒冷在內的聖地被羅馬人入侵和征服前,那裡的居民是猶太人,阿拉伯人直到7世紀才籍由伊斯蘭聖戰入侵來到這裡。穆斯林神學和政策一直推崇伊斯蘭至上主義,非穆斯林被視為下等人、奴隸,甚至連人都算不上。
所有這些歷史,在大學校園抗議的示威者們,並不關心,只一味高喊「我們是哈馬斯」、「以色列下地獄」、「起義革命」和「10月7號殺得還不夠,還要再殺1萬人」等殘暴口號,大罵「猶太復國主義豬」,「滾回波蘭」等。
許多人感嘆,示威學生自己不上課,也不讓其他學生上課。但解決問題不是讓學生重返課堂,而是學生本身就是問題所在。如今幾乎所有大學都在教文化馬克思主義,大學官方政策就是教這個。不是學生們沒學習,而是完全學進去了,全盤吸收了「社會公平」和 「多元、平等和包容」的精髓。
如今的大學,放棄對真理的探究,一味追求馬克思主義革命。敗壞的校園,只能教出敗壞的學生。馬克思主義攻占的目標,不會只止於當下的巴以或巴猶之爭,美國、加拿大、整個西方陣營、資本主義、民主和個人自由,都是馬克思主義和伊斯蘭至上主義的瞄準目標。
如今的北美大學,已被紅綠聯盟占領,大學生們在高呼:「美國去死。」 千萬要當心啊!
作者簡介:
菲利普‧卡爾‧薩爾茲曼(Philip Carl Salzman)是麥吉爾大學人類學的名譽教授、公共政策前沿中心的資深研究員、中東論壇成員,以及中東和平學者協會主席。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責任編輯: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