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德國華美的洛可可建築:維斯朝聖教堂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維斯教堂(Church of Wies)位於橫跨德國城市烏茲堡(Würzburg)和菲森(Füssen)的熱門觀光路線「浪漫大道」(Romantic Road)上。白色教堂柔和圓潤的輪廓,諧和地融入鄉村地區,彰顯出寧靜的特色。(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1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巴伐利亞的維斯教堂(德語:Wieskirche)地處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山麓,位於橫跨德國城市烏茲堡(Würzburg)和菲森(Füssen)的熱門觀光路線「浪漫大道」(Romantic Road)上。18世紀以來一直是朝聖聖地,更是巴洛克晚期出現的洛可可建築風格傑作。教堂由齊默爾曼兄弟(brothers Zimmerman)多明尼庫斯(Dominikus)和約翰‧巴蒂斯特(Johann Baptist)設計與裝飾。

1738年,維斯教堂(Church of Wies)在一次目擊奇蹟事件後誕生。據說,當地一位農民的妻子看到基督木雕像的眼睛含著眼淚,隨後大量遊客湧入此地,修道院院長施泰因加登(Steingaden)於是委託多明尼庫斯‧齊默爾曼為這件「受難救世主」(Scourged Savior)設計一座華麗的聖殿。

教堂建築工程於1745至1754年間進行。在第一年興建時已有40英尺高,呈U字形平面,包括南邊院長的住所、北邊的朝聖教堂,以及東邊唱詩班及其塔樓與祭壇後方的聖器收藏室(sacristy)等處。

教堂身處有如田園詩般的鄉村環境,所以也常被稱作「草地上的教堂」(Church in the Meadow)。從一旁的小路上觀望教堂,外觀設計非常簡單。

照片左邊的塔樓是唱詩班和聖器收藏室所在。(Shutterstock)

教堂外觀儘管不特別引人注目,但室內洛可可風格的裝潢則有來自威索布倫納派(Wessobrunner School)的壁畫和灰泥粉飾,天花板上還有精緻的「錯視畫」(trompe-l’oeil )。

室內以橢圓造形設計,前廳為半圓形。還有兩兩相對稱的石柱以八支連接牆壁的承重墩柱支撐著上方精緻的簷口(cornice)和拱頂。天花板上裝飾著約翰‧巴蒂斯特‧齊默爾曼設計的洛可可風圖樣和精美的天花板壁畫。

兩兩相對稱的石柱以八支連接牆壁承重的墩柱支撐著上方精緻的簷口(cornice)和拱頂。天花板上裝飾著洛可可風格圖樣與精美的天花板壁畫。(Shutterstock)

教堂的另一亮點是管風琴弧形閣樓,妝點著華麗的金色,周圍有白色鍍金石柱與灰泥粉飾等設計。管風琴上方是約翰‧巴蒂斯特‧齊默爾曼創作的天花板壁畫,描繪天使圍繞著永生之門,漂浮在藍天白雲裡。壁畫生動的色彩凸顯雕刻細節,為教堂帶來明亮、通透的感覺。

管風琴弧形閣樓以華麗的金色妝點,周圍有白色鍍金石柱與灰泥粉飾等裝飾造型。管風琴上方的天花板壁畫描繪天使漂浮在藍天白雲裡,圍繞著永生之門。(Shutterstock)

維斯教堂以壯觀的天花板藝術聞名。這幅天花板壁畫是一種引起視覺上的錯覺的「錯視畫」,法語的字面意思是「欺騙眼睛」。上方的天花板好像打開了一處色彩斑斕的天空,天使飛翔穿梭其中。壁畫描繪了復活的基督與永生之門。

天花板好像打開了一處色彩斑斕的天空,天使飛翔穿梭其中,描繪了復活的基督與永生之門。(Shutterstock)

還有一個亮點是兩層樓高的朝聖祭壇(pilgrimage altar),它位在主祭壇周圍的聖壇(chancel)區域裡,基督木雕即供奉在此。金色裝飾、精緻的灰泥造型,以及活潑的色彩,無不凸顯雕刻細節。豐富的圖樣和色彩也與光線相互作用,讓教堂在視覺上看起來更寬敞。

朝聖祭壇樓高兩層,位在主祭壇周圍的聖壇區裡,基督木雕供奉於此。金色裝飾、精緻的灰泥造型,以及活潑的色彩,都令雕刻細節更為突出。(Shutterstock)

教堂東側的祭壇上有一幅宗教聖像,周遭以灰泥石柱、鍍金和精緻雕塑裝飾。一旁還有挑高窗戶、白色圓柱,造型設計優雅,色彩柔和。維斯朝聖教堂的設計融合了所有藝術形式和技術,包括建築、繪畫、雕塑、灰泥粉飾與雕刻等。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紀安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馬德里王宮(Royal Palace of Madrid)位於西班牙首都中心,可說是西班牙王室傳統的代表。這座宮殿來自18世紀中葉改建古老的摩爾人堡壘(Moorish fortress),呈現法國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風格,佔地超過100萬平方英尺,擁有近3,500個房間。王宮是西班牙王室的官邸,至今仍用於國家慶典。馬德里王宮以躋身歐洲最大宮殿之一而聞名。
  • 當我告訴別人我還在用書信與朋友聯絡時,大多數人都覺得那是一種雅興,好像我們只是喜歡那些漂亮的羊皮紙和羽毛筆。平心而論,我確實喜歡使用漂亮的信紙和蠟封,但這並不是我最重視的因素。我認為,手寫信這種傳播媒介是數位訊息無法比擬的。
  • 《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地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 「馬」對人類的貢獻也許更甚於其它動物,馬協助人類維持生存、繁榮以及征戰沙場。馬也提供我們運輸、犁田耕耘、機械動力,甚至跟我們勇敢地衝鋒作戰。
  • 遊客不僅能在凡爾賽宮「戰馬輝煌—人類文明的重要夥伴」(Horse in Majesty—At the Heart of a Civilisation) 展覽中欣賞到克雷格的畫作與騎馬藝術,還可以從三百多件跨越1500到1800年代的藝術品中看到輝煌的歷史,甚至還能欣賞到罕見的馬術或騎兵盔甲。
  • 波士頓美術館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廳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歷史的珠寶,主題:「超越輝煌:聚焦館藏珠寶」(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這些珠寶述說著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關於愛情、戰爭、死亡、全球貿易、政治、科學與藝術的故事。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政治動盪和反戰的焦慮,或許是現代藝術普遍給人醜陋之感的兩個原因。然而,在激進政治的熾熱表象之下,如達達主義等藝術運動還隱含著更為陰暗的深層意涵:它們視覺化地傳達了後現代哲學,即虛無主義、非存在論(nonbeing)和生命無意義的觀念。畢加索筆下的人物形象支離破碎,反映了現代人在拋棄傳統真理觀之後所體驗的意義與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藝術村」(Cornish Colony),是美國早期數一數二的藝術村。藝術村的中心是聖高登斯的住所與他後來建造的工作室。這個地方現在是「聖高登斯國家歷史公園」(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國的歷史、藝術和大自然,這個風景如詩如畫的藝術村再適合不過了。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