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4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芬台灣雲林報導)雲林平原社區大學的講師魏進福是一位傑出的攝影師,他的作品甚至受到了英國下議院副議長的珍藏。魏進福提到這一張的拍攝背景:「蔚藍天空、飄逸雲朵,而紅色的西螺大橋矗立其中」。作品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與人文建築的和諧,成為攝影界的佳作。他的西螺大橋系列作品,也曾送郵政總局作為郵票主題。
西螺大橋 記憶的故鄉
魏進福對西螺大橋的情感深厚,這座橋樑對他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建築物,更是他成長歷程中的一部分。出生於西螺的他,家就在大橋附近,童年時光大多是在橋下度過,因此對這座大橋情感根深蒂固,即便如今已經年逾七旬。
17歲開始對攝影產生熱情後,魏進福經常到西螺大橋附近拍攝。他發現,這座橋不僅美麗,更是攝影的理想場所。連續三、四年,他捕捉了大橋各種風光,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後來,魏進福入伍當兵,事業忙碌,與家鄉和攝影之間的聯繫有了一段間隔。直到十幾年前退休,他才有了更多的時間。重新拿起相機,重新開啟攝影的旅程,重新感受著對西螺大橋的情感,也細細品味著故鄉的溫暖。(先前報導:西螺大橋五分車再現 美麗搶眼)
最滿意的一張照片
魏進福表示每張照片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因為不同的時間、季節和天氣都賦予了西螺大橋不同的意境。在夏天,蔚藍的天空和飄逸的白雲為大橋增添了一份清新動人的氣息。而在冬天,晨霧繚繞,讓大橋在晨光中顯得神秘而迷人。黃昏時分,夕陽照耀下的大橋呈現出壯麗的景象,夕陽與紅色的大橋相襯,營造出令人驚艷的美景。
無論是在早晨、晚上、春天還是冬天,每個時刻都賦予了西螺大橋獨特的美感和情感。攝影師捕捉到了這些不同時刻下的風情,讓觀者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變化和生命的律動。西螺大橋不僅是一座交通樞紐,更是四季交替中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魏進福開心的提到:「2022年11月8日血月的那一晚,幾十年來我拍的最滿意就是那一張照片,那是同一張照片拍兩次,一次用廣角拍大橋的全景,然後再用望遠的拍月亮,讓月亮映射在濁水溪的水面上,拍起來就很漂亮。」
9月的西螺大橋橋下是攝影天堂
西螺大橋下,隱藏著一片攝影天堂,吸引著眾多攝影愛好者前來尋找絕美景致。魏進福不僅在此捕捉到秋日限定的夢幻景色,還將這片地方開發成了一個獨特的攝影景點。
溪床被濃密的甜根子掩蓋了整個地面,為了方便拍攝,魏進福會事先開出幾條小路。他經常帶著喜歡攝影的朋友來到這裡,甚至曾帶領國際大師江春雄兩次探訪。這裡的甜根子草在9月開花,形成一片白色花海,搭配著紅色的鐵橋,呈現出絕美的景致,如同一幅幅大師畫作。
魏進福表示:「幾乎每兩三天就會帶著一批人來此拍攝。有時候,他會遇到在溪床耕作的農民,甚至會幫他們拍攝耕作場景,營造溫馨感。而在西瓜盛產時節,也會下去捕捉澆水、收成的情景,以及一些其他農作物如甜椒、白蘿蔔等。」
西螺大橋下的攝影天堂不僅展現了大自然的美麗,也凝聚了攝影師與大自然的情感交融。這裡不僅是攝影創作的理想場所,也成為了攝影愛好者們共享美景、交流心得的聚集地。
捕捉美的耐心等待
魏進福描述了他對於捕捉理想場景的耐心等待。他提到:「會花費長時間在一個地方,等待理想的天候和光線。有時候,需要等待兩三個小時,甚至從下午等到深夜,只為了捕捉那一瞬間的美麗。」有時候甚至他需要待在橋下十五至二十天,對於攝影師來說,他覺得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魏進福感動的表示:「就算只有一次成功,也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西螺大橋歷史
西螺女兒李雅容在《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一書中記載,李應鏜是一位在台灣歷史上久被忽視的地方士紳。他扮演了西螺大橋興建的關鍵角色。這座橋在1952年完工時,成為遠東第一、世界第二長的公路大橋,僅次於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為了實現興建西螺大橋的重大目標,李應鏜多次向政府陳情,並成功聯合了美援會、美國懷特公司以及在日本接受訓練的台灣技術工程師,使得整個橋樑在短短七個月內完工,成為當時東亞的奇跡。
西螺大橋位於彰化縣與雲林縣交界處,橫跨濁水溪下游,原稱濁水溪大橋。它採用華倫式桁架橋設計,連接溪州鄉和西螺鎮,是台灣公路交通的關鍵樞紐。在1952年竣工時,它成為全台灣最長的橋梁,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橋」,矚目全球。
拍攝西螺大橋風光需注意安全
魏進福分享個人經驗,他表示:「喜歡攝影的朋友若計畫到西螺大橋下進行拍攝,務必注意安全。儘管表面看似乾燥,但部分地點可能存在隱患,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危險。特別是在橋下,地勢多變,可能存在不穩定的區域,踏步需格外小心。建議攜帶足夠的裝備,並確保安全措施完善。」
期待西螺大橋步行封閉 提供民眾安全休憩空間
魏進福期望西螺大橋能夠闢建步行區,將橋面封閉給民眾,讓人們每天都能在此散步、休憩,享受自然風光。這不僅能提供健康優質的休閒空間,也能加強對橋樑的保護和管理,使其成為社區的一處寶貴資源。
責任編輯: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