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醫治病

3種面相易得高血壓 按三穴位自然降壓

在中醫看來,高血壓是人體能量不平衡的信號。通過食療方法和穴位按摩,可以調理體質,控制血壓。(Shutterstock)

很多人血壓高了就吃藥,沒有想過為什麽自己的血壓會變高,其實在中醫看來,高血壓是人體能量不平衡的信號。通過食療方法和穴位按摩,可以調理體質,控制血壓。

健康人的通常低於收縮壓/舒張壓120/80mm Hg,如果收縮壓/舒張壓高於140/90mm Hg為高血壓。高血壓最常見的症狀是眩暈,還可能伴有心悸、心跳加快等症狀。

高血壓狀態若未獲得適當改善,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造成心腦血管疾病,如心室肥大、腦栓塞、動脈硬化等等,因此素來有「隱形殺手」之稱。

3種面相易得高血壓

在古代沒有血壓計,中醫怎樣判病人有沒有高血壓呢?中醫診症有「望聞問切」四診,即觀察病人的外觀,聽病人的聲音,詢問病情和治療經過,以及切按病人脈搏,綜合以上四種診法判斷病人體質與病情。

台灣中華黃庭醫學會創會理事長、著有中醫望診專著《看相養病》的林源泉在表示,在臨床上觀察到,一些有特定長相的人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更大:

1、臉色偏紅,脖子短粗

臉紅脖子粗是氣血上衝的跡象,即血液與推動血液運行的能量(氣)湧上頭頸部。患者也常伴隨頭暈頭痛,口臭、口苦、口乾等症狀。

2、耳垂很厚或耳垂有皺紋

這類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較大,容易有高血脂、高血壓,血管容易硬化。耳垂上的皺紋有「冠心溝」之稱,有發現,耳垂有皺紋的人患冠心病的機率是其他人的3.4倍。

3、禿頂

禿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發現,在40歲以下的男性冠心病患者當中,49%都有禿頂,而在相同年齡的對照組中,禿頂比例只有27%。

高血壓背後的原因

西醫治療高血壓都是開降壓藥,但中醫卻關注導致高血壓背後的因素,包括能量失衡,情緒失調等等,通過調理體質來改善血壓。

台灣長庚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高定一在中介紹,高血壓患者有三種常見體質,每種體質各有不同的特點:

1、性格急躁易怒

這是高血壓患者當中最常見的類型。經常見到這類患者候診時不停敲門,問「還有多久輪到我」。經過中醫治療後,患者不僅血壓下降,情緒也變得更加穩定。

在中醫看來,這類的患者屬於「肝陽上亢」體質。代表著宇宙間兩種互相對立而互相依存的能量,例如,陰代表黑夜,陽代表白晝;陰代表寒冷,陽代表溫暖。「肝陽上亢」的意思是說肝臟陽氣過旺,衝上頭部。

這類高血壓患者的症狀除了個性急躁、容易發脾氣之外,常見臉紅、頭暈、口苦、口乾、小便偏黃、便秘等。

2、熬夜晚睡

現在很多人習慣熬夜晚睡,或是睡眠品質不好,損耗了內臟的能量,中醫稱為「肝腎陰虛」。

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平衡的時候,人不覺得冷也不覺得熱,如果陰受到損傷,陽就相對變高,而陽氣過旺會讓人感到燥熱,也會令血壓升高。

這類高血壓患者常見手心、腳心發紅發熱,眼睛乾澀。

3、肥胖與代謝失調

這類患者屬於虛胖類型,通常白白胖胖,但是虛弱怕冷,喜歡吃甜食、冷飲。通常是因為飲食或作息不規律,導致代謝廢物在體內積聚,中醫稱為「痰濁上泛」。中醫中的「痰」指身體中積累的代謝廢物,包括高血脂、高膽固醇等。

這類高血壓患者常見的症狀是頭暈、噁心嘔吐,常伴隨腸胃道症狀。

對於不同體質的高血壓患者,中醫會選用不同的中藥對症治療。不過,治療高血壓,除了醫生診斷之外,更需要病人配合服藥,加上重視日常保健,才能儘快康復。

每日飲用葛根茶

中醫的高血壓日常保健方法主要包括食療和穴位按摩。

林源泉推薦高血壓患者日常飲用葛根茶保健。除了降血壓、軟化血管,葛根還具有放鬆肌肉的功效,尤其適合頸部肩膀僵硬的人。

從中醫角度說,葛根可以疏風清熱。「風」是指頭暈目眩,而「熱」則指面紅、目赤、口苦、易怒等症狀。

現代藥理學也對葛根中的活性成分進行,發現葛根中至少13種化合物有效降血壓。這些成分協同通過多種途徑達到降血壓的作用。

葛根可以在中藥鋪購買。林源泉說,在選購時,注意聞一聞葛根有沒有酸酸的硫磺味。葛根在加工時可能會用硫磺薰蒸,有防腐作用,但如果殘留過量二氧化硫,會刺激黏膜,反而加劇高血壓。

林源泉說,葛根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揮發性,不耐久煮。建議每日取30g葛根洗淨切片,煮15分鐘或燜泡30分鐘即可飲用。煮好的葛根茶是米黃色的,有淡淡的清香味,順口好喝。

(新唐人亞太台影片截圖)

此外,葛根茶也適合加入天麻、鉤藤,效果更佳。可以買切成薄片的天麻,與葛根、鉤藤一起在保溫壺內悶泡30分鐘後飲用。

美國心臟協會期刊《循環(Circulation)》2020年刊登一項針對251名隱性高血壓(就診時血壓正常,平時血壓偏高)患者服用中藥降低血壓的。連續四周服用天麻鉤藤製劑的患者平均血壓降低了5.44/3.39 mm Hg,而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則平均降低2.91/1.60 mm Hg,結果顯示天麻、鉤藤可有效降低血壓。

三個穴位降血壓

透過按摩也可以幫助血壓平穩,可以常按摩以下穴位:

(1)風池穴

風池穴位於耳後頭枕骨下,髮際內兩條大筋之間的明顯凹陷處。

林源泉說,血壓高的時候血流上衝腦部,按摩風池穴可以調節腦的血液循環。

方法:按摩時可以雙手放在耳朵兩側,四隻手指按在鬢角太陽穴位置,大拇指壓著風池穴,左右按揉,或者由下往上提。

(大紀元製圖)

(2)曲池穴

將手肘彎曲,曲池穴位於肘橫紋末端凹陷處。按下去有痠痠的感覺。

高定一建議,通過曲池穴降血壓可以採用敲打的方式,這樣不用擔心找不準穴位。

方法:先將手臂平放在桌面,手背朝上;然後用另一隻手在肘彎處敲打1分鐘。然後換另一側。重複數次。

(大紀元製圖)

(3)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腳底,在第二、三腳趾縫和腳跟連線的前1/3凹陷處。

(大紀元製圖)

高定一也建議,老年人在晚上泡腳也有改善高血壓的效果,但要注意水溫不能超過40°C,尤其糖尿病患者要小心燙傷腳。

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林昭庚(Jaung-Geng Lin)就是通過穴位按摩和食療控制高血壓。林昭庚在說,他家族有遺傳的高血壓,父親在53歲時就因為腦中風離世。讀博士時,他由於學業和工作壓力,血壓大幅升高。他開始每日靜坐放鬆,之後按摩穴位。平時他注意運動和飲食,經常打太極,也吃葛根粉,讓血壓自然降低了。隨著年齡增長,他也服用少量降血壓西藥,但用量很少,如今年過七旬的他血壓保持穩定。◇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吳宓辰、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