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企圖穩定外資 專家說是駝鳥政策
【大紀元2024年03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北京將穩定逃離中國的外國投資作為重中之重,而不是去解決最迫切的老百姓消費不足問題。美國專家表示,中共這樣做是在當鴕鳥,遇到危險把頭埋進沙裡,而不是去面對現實。
本週,中共連續舉辦了三大國際會議: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投資中國」首場標誌性活動和博鰲亞洲論壇,並在北京以紅毯來歡迎外企高管,試圖安撫外企,阻止外資撤離。外國商業領袖則表示,對北京產生「承諾疲勞」(promise fatigue)的現象。
自2017年以來,中國股市大幅落後於標準普爾500指數,並且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破裂,過去幾年中美股市的差距在不斷擴大。據《財富》雜誌報導,2023年中國大陸和香港上市股票較2021年峰值期損失已超過6萬億美元。
北京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希冀提振市場並阻止外資出逃。然而,隨著房地產行業問題的蔓延、創紀錄數量的年輕人失業以及經濟陷入通貨緊縮,除了外資,國內投資者也對經濟政策失去了信心。
在3月初的中共橡皮圖章「人大」會議上,中共總理公布了2024年政府5%的增長目標,但沒有評估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時代》雜誌的資深記者斯科特‧坎貝爾(Scott Campbell)說,中共政策制定者的行為近乎「把頭埋在沙子裡」。
北京只會用嘴宣傳 無法令投資者相信
投資者對北京沒有宣布增加政府支出以提振經濟和房地產市場的計劃感到失望。事實上,2023年中國的總體債務占GDP的比例達到創紀錄的288%,再增加額外的債務融資支出也只會加劇經濟效率低下,因為已經到了債務瓶頸水平。
國內外經濟學者的普遍看法是,中國必須優先解決其巨額過剩儲蓄問題、刺激國內消費。因為中國消費占GDP的比例還不到40%,不僅遠低於經合組織(OECD)國家,即便在發展中國家中也處於低消費水平的一檔。
但中共也就是在嘴巴上宣傳。
中共黨魁習近平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召開後會見了15位美國商業領袖,並試圖向他們保證,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中國市場仍然對外企很重要。習還試圖安撫外企說,中國的發展不會因為「中國見頂論」而見頂。
但路透社報導說,許多外國高管在離開中國時都抱持共同的謹慎態度,那就是,在中國擴大業務的風險仍大於回報。
中國人覺得無保障 過度儲蓄問題變得更棘手
中國人民銀行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記錄了中國人日益增長的擔憂。調查顯示,自COVID疫情爆發以來,有15%的中國家庭收入下降,約43%的受訪者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保障。有60%的受訪家庭表示,他們必須優先考慮儲蓄而不是消費。
根據紐約聯儲的數據,在COVID疫情爆發之前的10年裡,中國家庭平均每年借貸超過25%,主要是用來購買房地產。房產是中國家庭最重要的儲價手段,約占家庭資產的三分之二,而超過80%的家庭擁有住宅。
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問題將繼續影響消費者信心。
如果從宏觀上看,中國過度儲蓄以及減少消費的問題已變得更為棘手。
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表示,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2023年中國的儲蓄占全球的28%,而美國和歐盟兩個大經濟體加在一起才達到全球33%的份額。
他分析說,如果中國國內消費占GDP的比重未能增加,而預算失衡保持不變,那麼國內儲蓄與投資之間的缺口就剩下兩種選擇,要麼通過中國資本外逃的增加,要麼通過中國對世界其它地區的出口的增加來解決。
中共面臨重建消費者信心上的不可能任務
那麼,中共當局是否可能採取措施來重建消費者信心呢?面對房價大跌、房市復甦遙遙無期,中國消費者的信心已經備受打擊。
華盛頓堡投資顧問公司的經濟顧問尼古拉斯‧薩根(Nicholas Sargen)在《國會山報》撰文說,有三個原因會讓北京很難達成重建工作。
他說,首先,每當信心崩潰時,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重建公眾信任。其次,北京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未能採取政策將中國的發展模式從出口和投資拉動型增長轉向更多依賴國內消費。
「此外,北京現在也無意這樣做,因為它將政治優先事項置於經濟目標之上。」薩根寫道,「在這種情況下,(中共)當局提振中國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努力面臨著一場艱苦的戰鬥。」
美國諮詢公司「榮鼎集團」的聯合創辦人榮大聶(Daniel H. Rosen)和合夥人洛根‧賴特(Logan Wright)發現,在過去兩年裡,中國不但沒能增加國內消費,更是因為無法向國內買家出售商品,中國公司正在將過剩的產品出口到國外。
這兩位都是長期跟蹤中國經濟問題的資深研究人員。他們的研究發表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上。
「事實證明,北京很難實現支持3%或4%的(經濟)增長所必需的基本政策改革。」他們說。
「北京不僅似乎不願意解決國內經濟失衡問題,而且可能也缺乏這樣做的能力。」他們寫道,「這尤其令人擔憂。」◇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