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食物中毒案2人亡 何美鄉:毒素非劇量即劇毒
【大紀元2024年03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台北市信義區素食餐廳「寶林茶室」近日傳出食物中毒案件,截至目前為止,已累計2死,多人送醫,目前衛生單位及疾管署、毒理專家正調查當中。專家推測,「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往生,則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她呼籲,衛生單位在調查食安事件時,應隨時保留可能是「人為蓄意破壞」的思維,因為食安意外與人為蓄意破壞,兩者處理方式不盡相同。
健康年輕人食物中毒往生 本身無共病實屬罕見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在社群媒體發文表示,從患者用餐時間至發病僅隔數小時,最有可能是食物中毒,可以確定非感染性腸胃炎,因其通常需48小時才會發病。
首位死亡的案例為一名39歲男性,何美鄉表示,本身無共病實屬相當罕見,因為高危險族群通常包括老人、兒童及懷孕女性,或許當時沒有此類高風險族群用餐,「但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往生,則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她認為,若肝衰竭是一個指標症狀,則需朝仙人掌桿菌毒素,因有氧或無氧都可繁殖;肉毒桿菌毒素,雖為神經毒素,仍可造成肝臟病變,屬厭氧菌;及菇類中毒探索。考慮病菌的屬性事關培養的效率。
何美鄉表示,上述毒素只要產生,其毒性就很難被中和,在夏天要確保食安,就要預防毒素產生,但通常在25度C以上室溫,這些病菌就繁殖得很好,於過程中必會產生毒素。
食物保存的SOP 應列入餐飲業管理項目
從患者當天所食用的餐點中,都發現粿條或河粉。何美鄉表示,這就更趨向於仙人掌桿菌,澱粉被發酵後的結果,而此時衛生局最需釐清的是「食物保存的SOP」,也就是粿條或河粉在被烹調前,置放於室溫多久,及「冰箱溫度的管理」、「冰箱容量的管理」,若冰箱太滿則無法保證每樣食物都在適當低溫下保存。
從台北市衛生局稽查發現的缺失中,何美鄉坦言未看到最重要的資訊,那就是「食物在被烹調前保存溫度的SOP」,及「粿條及河粉的來源」。她希望食安事件能盡快落幕,並能將食物保存SOP細節列入餐飲業重要管理項目。
何美鄉也建議,衛生局在調查食安事件時,隨時要保留恐為「人為蓄意破壞」的思維,因不慎發生的食安意外為食安問題,人為的蓄意破壞則是國安問題,兩者處理方法不盡相同。
醫:未驗出細菌或病毒 非一般常見感染現象
本次有收治中毒個案的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個案有腸胃炎症狀,經一般腸胃炎的相關檢驗,如糞便、血液檢驗等,均未驗出常見細菌或病毒,不是一般常見感染現象。
有醫師推估整起事件是米酵菌酸釀禍,黃建賢說明,這是一種毒素,過去群聚感染報告,大部分都是存放較久、生的食物造成;不能排除是米酵菌酸,但因為不在常規檢測項目之內,目前無法得知,食藥署已啟動食物內容檢驗,這就是關鍵。
黃建賢表示,若真的是米酵菌酸導致,臨床上沒有特別註明藥物,但對這種沒有藥物的毒素,通常會採用支持性療法,病人有什麼問題就處理,如水腫、呼吸衰竭等症狀,就是用藥物控制。
責任編輯:呂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