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3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台灣芬彰化報導)彰化溪州有一位名叫陳俊禎的人,他的故事彷彿是一場轉折的旅程。曾在台積電擔任主管的他,決定放下繁華的職場生活,回歸家鄉,開設了一家咖啡屋。陳俊禎出身於農家,深知農民的辛勞和農村資源的匱乏。回到家鄉後,他積極參與了黑泥文化季和社區活動,甚至投身於保護農業用水的運動中。他心中的夢想是,溪州不被汙染,保留農村純樸景象,吸引一車一車觀光客到訪的清新之地。
曾在科技業的高壓環境中打拼,經歷著不同的挑戰和考驗。然而,他的心一直牽掛著家鄉,最終選擇回歸,為家鄉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在溪州的咖啡館裡,陳俊禎以作家身份兼咖啡廳負責人的角色,他的故事就像一杯咖啡般豐富多彩。 陳俊禎分享了他對咖啡的熱愛和理解,他形容了咖啡豆烘焙的過程,並將之比喻為半導體製程中的曲線控制,展現了他對細節的重視和對品質的追求。
陳俊禎提到:「我在烘豆子的過程中,它可能經過脫水,然後梅納反應,然後轉焦糖化,然後爆裂跟滑行,就後續發展這樣子,它會形成一條曲線,我們通常會去實驗,去抓出我們要的曲線,我以前做半導體,所以它其實跟我們在那個,一個製程爐管,它的曲線很相似,你只要按照那個曲線跑出來的產品,大概就會有不錯的品質。」
他不僅對自家咖啡屋的經營有著獨特的理念,還細膩地描述了在義大利旅行時所品嘗到的各種風味,從威尼斯的華麗到羅馬的經典,再到佛羅倫斯的手沖咖啡,每一杯咖啡都讓他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和風情。
陳俊禎分享著最近到義大利取經的心得:「跑了五家咖啡店,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旁邊的咖啡,這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咖啡,裡面的裝潢非常的富麗、非常的漂亮,大家都穿得非常整齊,男的帥女的美,咖啡其實就是他們的咖啡文化,我在那邊就點了espresso,覺得很好喝,另外三家是羅馬三大咖啡,一個是大家知道的金盃咖啡,第二個是鹿角咖啡,那第三個是古希臘人咖啡,這三家咖啡各有特長,鹿角的cappuccino非常棒,而且他烘焙的方式比較淺一點,我個人還蠻喜歡的。」
除了對咖啡的追求,陳俊禎也在家鄉投入了許多心力,他與年輕人合作,致力於保護牛耕文化,並積極推廣在地產品,展現了他對家鄉的熱愛和責任感。
陳俊禎提到:「溪州高一鑫的拖拖拉拉牛耕隊,我在幫這年輕募集股東,他是一個年輕人,從嘉義來溪州定居,他養了五條牛,從小養的叫拉拉,因為他喜歡農耕,喜歡養牛,希望能夠保存這個牛耕文化,因為牛可以把地整的很平坦,水稻吃水可以很平均,就可以長的好。他陸陸續續收養了人家不要的牛,包括芳苑的退休海牛。高一鑫除了友善種稻之外,有機會也會帶這些牛到小學去,讓小朋友認識早期的牛耕文化,因為這五隻的食量和各方面照顧上需要很大的資金,我就盡力的幫他宣傳。」
陳俊禎的太太伍碧珠也分享了她在咖啡館的生活感受,她認為這裡不僅是一個工作場所,更是一個充滿生活情感交流的場所,讓她感到滿足和充實。伍碧珠表示:「七年來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生活很充實,遇到很多不同的職業的人,也吸收很多人的生活經驗,還有知識,以前都忙著小孩、上班,可是在這裏不只跟他相處,經常你會發現假日的時候 ,很多人來來去去,人家來聊天,聊小孩教育啊,覺得這工作可以做到七、八十歲。」從熱情的咖啡調配到對家鄉的情感投入,從對客人的熱情服務到與家人共同經營,陳俊禎的故事彷彿是一杯完美的咖啡,帶給人們溫馨與享受。
陳俊禎分享一段感人故事:「最特別的就是一群跑馬拉松的朋友,其中一位離世了,因為之前他們來這邊就會吃麵線,這是我不對外弄的一道菜,但他們知道,現在每年這群馬拉松好友,固定時間會來我這裏,點麵線來吃,然後留一個位置給她,放個碗筷在那裏。」
陳俊禎進一步提到:「我覺得說離開原來的科技業,有得有失,但那不符合我的個性,我喜歡跟人家多交流,我覺得咖啡館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像最近就有一對母子,他們從台中來,幾乎每週都來,我很感動,孩子願意帶著媽媽來到這裏喝一杯咖啡,兩個人坐在外面聊聊天,我覺得那畫面很動人。」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陳俊禎的故事彷彿是一首樂章,描繪著一個人如何從繁華的都市回歸純樸的鄉村,如何從商業的追逐轉向對社區的關懷。他的故事啟發我們,即使身處都市的喧囂,我們也不能忘記自己的根,不能忘記那片土地的呼喚。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