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中共「統計打假」就是個笑話
【大紀元2024年02月03日訊】當李強在達沃斯稱2023年中國GDP增長率為5.2%時,全世界都笑了。這不僅在笑中共總理明知5.2%經不起推敲、卻還不得不為其背書,也是在笑中共當局這幾年在搞的「統計打假」。
「統計打假」是當局這兩年掛在嘴邊的一個話題。近期,中共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就2023年12月修訂的中共《紀律處分條例》將「統計造假」納入處分範疇答記者問時說,統計造假是統計領域最大的腐敗,嚴重影響統計數據質量,干擾甚至誤導宏觀決策。似乎義正詞嚴。
1月23至24日,當局召開全國統計工作會議,稱要把統計數據真實準確作為統計部門最重要的政績,2024年將深化統計重點領域改革,鞏固拓展統計造假專項治理行動成效。似乎言之鑿鑿。
不過,外界對此的反應多是質疑、嘲諷與抨擊。這倒不是說不應該搞「統計打假」,而是厭惡、噁心中共走形式,是「假打」而不是「打假」。例如,有網友提議先從失業和人均年收入的統計數據開始查起;有網友留言說 「很簡單,公布每次數據採集的每項數據來源列表和統計方法,讓大家監督數據的真實性」,隨後就有網友跟帖嘲笑道「你做夢……國家機密,爾等想多了」。
從形式上看,中共「統計打假」也是下了力氣的。略作回顧,可以看到:當局自2017年起開始搞「統計改革」,2019年起對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12個國務院部門開展首輪常規統計督察。2023年11月下旬起,開始新一輪常規統計督察。此外,2023年7月起啟動首次專項統計督察(對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南、貴州、陝西等6省)。2022年有個統計造假不收手不收斂問題專項糾治工作。從2023年3月到2024年2月,新一輪防範懲治統計造假的專項治理行動,不時有高官落馬。
江蘇省委前副書記張敬華是被以數據造假罪名調查的第一人。2022年5月31日,張敬華被雙開的通報直指其「政績觀偏差,為謀求個人進步搞經濟數據造假」。「十八大」後省部級「老虎」的通報中,還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表述。張敬華後繼有人。2023年10月,被「雙開」的前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孫述濤也有同樣罪名。
廳局級及以下官員因「統計造假」落馬的就更多了。以2023年為例。9月19日,青海省西寧市長孔令棟被「雙開」,罪名之一是「不正確履行職責,脫離實際制定並強行要求完成經濟指標任務,致使統計數據造假,造成不良影響」。8月2日,山西省發改委原主任李晉平被「雙開」,罪名之一「為撈取政績縱容、支持經濟數據造假。」四川省統計局局長范毅,四川眉山市統計局副局長曾嫻靜,內蒙古統計局局長潘志峰等人分別於6月8日、5月31日、3月3日被宣布落馬。
其實,幾十年來,外界都在質疑中共的統計數據,中共卻一直裝傻。多報虛報、憑空捏報,「數據打架」,都是家常便飯。比如,地方GDP長期「增速高於全國、總量大於全國」。以2012年為例,各省自行公布的GDP加總,超出全國5.76萬億元,相當於香港當年GDP的3倍有餘;到2016年,依然超出全國數據2.75萬億元。
直到2020年,中共結束了30多年的分級核算制度,首次正式實施統一核算(地方GDP數據由中央確定),這才從形式上消除「數據打架」現象,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匯總數與國內生產總值三個基本銜接,即總量基本銜接、速度基本銜接、行業結構基本銜接。
但是,統計造假的實質問題依然沒有解決。2021年12月11日,中共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在一次會議上談到,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與會的前財長樓繼偉直言,這些都沒有出現在統計指標中,披露的指標竟然都「非常好」,完全沒有反映經濟下行風險。
中共內部批評統計造假,但官員都只罵地方,說地方政府搞攀比、爭位次,在源頭上弄虛作假,虛報、瞞報、漏報、重報等問題嚴重,導致統計數據無法反映真實情況。但地方為什麼「敢」和「能」這麼做呢?就沒人深究了。
其實,用中共自己的話說,「表現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中國人不是講「上樑不正下樑歪」嘛!
統計數據為決策服務,全世界都一樣,都要求數據的準確性。但是,中共的統計數據還有一項更重要的政治功能,就是為當政者擺功叫好。統計數據的政治功能遠大於它的決策輔助功能,這是中共的一大特色。由此,「官出數據、數據出官」,上行下效,層層如此。
這樣,「統計打假」就出現了一個悖論:如果要科學決策,就必須真實統計;而真實統計,就不僅要打當政者的臉,還要把經濟爛攤子的真相告知天下,虛假的「大好形勢」被揭底,中共的統治不就可能崩潰嗎?換句話說,「統計造假」是中共統治的必然產物,是無法消除的,除非解體中共。
因此,中共搞的是選擇性「統計打假」,「認認真真作形式、扎紮實實走過場」。
外界看得清清楚楚,能不把這當個笑話嗎?!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