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藥食同源食療方】(4)

蓮藕古稱靈根 2吃法保心肺安康 百病不生

文/白玉熙

蓮藕在中醫裡有「靈根」的美譽,既能將瘀堵的血脈疏通,不易形成血栓,又能消炎止血、修復血管和腐敗的肌肉,自古就是民間用於調養心肺、預防百病的食療「靈藥」。(Shutterstock)
人氣: 182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蓮藕在中醫裡有「靈根」的美譽,既能將瘀堵的血脈疏通,不易形成血栓,又能消炎止血、修復血管和腐敗的肌肉,自古就是民間用於調養心肺、預防百病的食療「靈藥」。尤其冬季寒冷,血管變硬,寒氣入肺,是心臟病、腦血栓以及肺病易發的季節。然而神奇的是,冬天也恰好就是蓮藕大量上市的季節,因此,蓮藕可以稱之為大自然賜給人類的又一藥食同源的靈丹妙藥。

養心養血的「靈根」令人青春常駐

明朝神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蓮藕「四時可食,令人心歡,可謂靈根矣。」,之所以令人心歡,就是蓮藕可以養心養血、清除心火、疏通血脈的緣故。

人的心與肺最怕火氣太大,因心臟不斷跳動,會生熱氣,而肺部就是心火自然的排熱器。如果氣血暢通,心火自然排走,肺部也就能散熱降熱,不至於將肺部燒壞而病變。同時,口乾舌燥、焦躁煩悶的症狀也就自然解除,有安神養心,保護心肺之功,當然身心愉悅。

李時珍還認為,藕節能止咳血、止下血、血痢、血崩。說白了,蓮藕入血脈,非常養血,既能通脈散瘀血,不易形成血栓,也不會讓血過度散開而無法止血,反而有雙向調節作用,可以止血止咳。

肺部咳血,女子血崩,在古代,醫生都用蓮藕來進行輔助調理,尤其是產婦,既怕大出血,又怕止血後瘀血出不來,吃蓮藕調養就十分合適。它能令女子血脈通暢而氣血調和,令肝經控血機能收放自如,因而有通經止痛之功,自然起到美容養顏和長壽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記載:「藕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病,久服輕身耐老。」其祕密就在養血調血之功。其雙向調養氣血的作用,可使得五臟皆能得到保養,消化機能的脾胃屬於中部,得到補養而強健,所以補中,自然百病不生,身輕體健,常保年輕不易老去,因此蓮藕當之無愧被稱為靈根。

既然蓮藕如此神奇,該如何搭配才能最大發揮其陽生功效?現在介紹兩道老少皆宜,十分美味的蓮藕養生藥膳,以保冬季安康,四季安樂。

秋季氣候乾燥,可吃蓮藕、水梨幫潤秋燥。(Shutterstock)

蓮藕兩道養生藥膳 糖尿病人也可吃

養生藥膳1.【蓮藕牛蒡排骨湯】

食材:

· 蓮藕兩小節
· 豬脊骨或排骨300克
· 牛蒡半根
· 姜三片

做法:

➀ 豬骨洗淨血水,蓮藕洗淨切塊,牛蒡斜切成片;
➁ 把豬骨和蓮藕、牛蒡、姜一同放入鍋中,最好是瓦鍋,瓦鍋有健脾胃的作用,切記不要選用鐵質的鍋,因蓮藕遇到鐵會發黑。
➂ 放入清水,水量沒過原料一些即可。大火煮開後改最小的文火煮一個半小時左右,待肉和蓮藕都熟軟,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

豬骨補腎健骨,牛蒡通經脈、清肺熱,蓮藕活血養血,健脾消食,因此此道藥膳步進可清心養肺、止咳化痰、安神助眠,還能補養五臟、調和氣血,消炎生肌,預防百病。對糖尿病患者也十分有益。

禁忌:

需要提醒的是,脾胃陽氣太虛、寒氣偏重、易泄瀉者,不宜食用生藕。一定要煮熟吃。《本草經疏》述:「藕,生者甘寒,能涼血止血,除熱清胃。熟者甘溫,能健脾開胃,益血補心,故主補五臟」。所以,生吃會使得脾胃寒涼,脾胃寒涼的人一定煮熟來吃,煮熟其藥性變溫,同時還可加入山藥同煮,幫助健胃,也可放些許蔥花和胡椒來調理脾胃的寒氣。

秋天適合來碗蓮藕排骨湯,蓮藕煮熟後,可補氣、滋陰、開脾。(Shutterstock)

養生藥膳1.【蓮藕雞肉丸子】

蓮藕雞肉丸子本來就是一道十分美味的家常菜。冬季配上白菜豆腐、香菇、蔥段等蔬菜,就可輕鬆變成一道暖身防病的養生火鍋。

材料:

· 蓮藕200克
· 絞碎的雞肉200克
· 雞蛋1個,薑蔥、料酒適量
· 鹽、胡椒粉、澱粉各適量

做法:

➀ 蓮藕去皮,切成小塊後放入機器攪成蓮藕泥。取出放入稍大一些的盆中,然後把雞肉、薑蔥、料酒、鹽、胡椒粉也放進去,一起攪勻;
➁ 再打入一個雞蛋,繼續攪拌均勻。邊攪拌,邊加入澱粉,攪拌至肉餡變得粘稠有彈力,就搓成丸子;
➂ 鍋中加入1000毫升左右的水,蓋過食材,煮開後放入肉丸子,再度煮開,用小火煮10-15分鐘左右,視丸子大小調整時間,熟透即可。
➃ 撈出瀝干,可做火鍋備料。
➄ 如果直接做火鍋,就不用撈出,煮出的湯,本身就很鮮美,直接往鍋中放入冬季喜愛的蔬菜,加入適量的高湯和鹽油,就會煮成一鍋十分鮮美的火鍋了。

功效:

這個雞肉丸子以蓮藕代替過多的澱粉,不僅風味清甜、鮮美不膩,牙口不好的老人孩子也十分容易接受。雞肉有暖身養胃和補腎的功效,配合蓮藕泥,十分滋補氣血。非常適合老人孩子和病弱者食用。◇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李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