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初期難察覺 教你用飲食降低患癌風險
食道癌被稱為「吃出來的癌症」,因為許多日常飲食習慣,如過量飲酒、愛喝熱飲或刺激性食物,都可能無形中增加患病風險。台灣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中西整合醫學科主任郭世芳在新唐人《健康1+1》節目中講解食道癌的風險因素,並分享預防食道癌的食療方法。
郭世芳說,食道癌又被叫作「短命癌」。食道癌大多是食道黏膜細胞受到傷害,導致癌症發生。因為食道黏膜沒有「感覺接受器」,所以食道癌初期患者通常感覺不到異樣,當有症狀時多半已進入中晚期,預後較差。
食道癌的危險因子
郭世芳表示,以下因素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
●酒精
郭世芳解釋,飲酒會傷害食道的原因,可能是飲酒者自身黏膜保護力不夠,或是酒精攝取量過高,或是攝取了高濃度酒精。
表明,與不飲酒者和偶爾飲酒者相比,重度飲酒者罹患食道鱗狀細胞癌的風險高約5倍。
酒精(乙醇)在肝臟中先被代謝成,乙醛再經由乙醛去氫酶代謝成乙酸,最後代謝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有些人缺乏乙醛去氫酶,導致乙醛無法被有效代謝,在體內的濃度上升。乙醛是一種有毒物質,會損害肝臟,可能會造成心悸、嘔吐,對黏膜鱗狀上皮的刺激性比較大,因而增加癌變風險。
大多數國家建議每日酒精攝取量不超過20克。以一瓶357毫升、酒精濃度5%的啤酒為例,其酒精含量約為17克,所以兩瓶啤酒已經過量。若飲用其它烈酒,如100毫升的高粱酒,酒精含量就高達50克~60克,已經超過健康攝取範圍,甚至達到酒精成癮的程度。
●熱飲
表明,飲用溫度高的飲品,與患食道癌風險增加有關。
郭世芳表示,超過60度的熱水,會導致蛋白質變性,對食道黏膜造成損傷。超過65度的熱水,喝起來可能會有燙的感覺。他建議飲品溫度不要超過40度~50度。
●刺激性食物
酸、甜和辣的食物會刺激胃酸分泌,若胃酸逆流到食道,就會傷害食道。辛辣食物更會直接刺激食道黏膜,造成不適。有顯示,攝取高辛辣食物,可能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
郭世芳表示,食道黏膜的鱗狀上皮細胞被胃酸長期燒灼,可能產生巴瑞特氏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巴瑞特氏食道症可能轉變為食道癌,機率約為。
他分享自己曾經罹患「」的經歷。以前他在醫院工作時,因為工作比較忙碌,常常會趴在桌子上休息。然而趴得太低的姿勢,令食道至胃被壓住,出現胃酸倒流。他後來通過調整生活習慣,包括改變睡姿、飲食和作息,成功治好了病症。
●致癌物質
郭世芳表示,一些潛在可能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其中包括 「一級致癌物」即確定會致癌的物質,如檳榔、加工肉類、吸煙、空氣污染等,以及「二級致癌物」中的2A級致癌物,即可能性較高的致癌物,包括易產生亞硝胺的食物、被禁用的農藥DDT等。
食道癌的症狀和診斷
郭世芳介紹,食道癌的主要症狀是吞嚥困難和體重下降。隨著病情發展,從吞嚥固體食物有困難,到連液體食物也難以吞嚥。進食困難後,患者體重會慢慢下降。
值得留意的是,其它疾病也可能造成吞嚥困難,例如:
和多發性肌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會影響食道上段的橫紋肌,導致吞嚥困難。
:例如巴瑞特氏食道症患者,會覺得沒有食慾、吞嚥困難。
:腦幹中風會影響吞嚥中樞,導致吞嚥困難,很容易嗆到。
郭世芳表示,由於食道缺乏漿膜層的保護,所以癌細胞容易擴散到附近的氣管、血管和淋巴結,因此建議儘早檢查。早期食道癌可以通過,而中後期食道癌則需要進行化療和重建手術等。
檢查方面,胃鏡檢查是診斷食道癌最有效的方法。醫生通過胃鏡,可以直接觀察食道黏膜,若發現異常,可以進行切片檢查或超聲波檢查,確診是否患有食道癌。
若確診為食道癌,醫生會進一步做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掃瞄,檢查癌細胞是否擴散到淋巴結或其它器官,以確定癌症是第幾期。
食道癌的預防
郭世芳表示,可以通過飲食來修復食道黏膜,降低患癌風險。
他推薦秋葵、椰菜、海藻和昆布。表明,海藻中的海藻多醣能保護食道黏膜、胃和腸道免受多種毒素的影響,具有抗腫瘤作用,可影響細胞凋亡、增殖,並具有抗轉移活性。
他也推薦苦茶油。苦茶油能保護黏膜,減緩黏膜損傷。
發現,金花茶萃取物,通過誘導細胞凋亡和中斷細胞周期,對食道鱗狀細胞癌細胞具有抗增殖作用,有潛力預防食道鱗狀細胞癌。
中藥方面,石斛和淮山也是很好的保護黏膜的藥物。
郭世芳分享了兩個有助於預防食道癌的食譜:
雲耳茶
材料:雲耳15克,生薑9克。
做法:把雲耳發泡後,加生薑煮熟,再用果汁機打碎,裝瓶飲用。雲耳茶含有豐富的多醣體,不能存放過久,趁新鮮飲用。
防癌八寶粥
材料:有機大豆100克,有機玉米100克,銀耳50克,大棗9枚,香菇9個,蓮子50克,枸杞子30克,蜂蜜10克。
做法:將銀耳、香菇切碎,用開水浸泡。 洗淨大豆、玉米、大棗、蓮子和枸杞子,與銀耳、香菇一同放入鍋中,加冷水用小火煮沸,熬成粥狀。
吃法:加入蜂蜜,分3次服用,每日晨服1次。此粥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幫助防癌抗癌。
以上提到的一些草藥可能聽起來很陌生,但很多都可以在保健食品店、亞洲雜貨店買到。但因每個人體質不同,請向專業醫師諮詢具體治療方案。@◇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觀賞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