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中共強制金融扶持製造業 造成三大惡果
【大紀元2024年12月20日訊】2024年世界經濟的一大熱點,是「中國衝擊2.0」問題。美歐等提出「中國產能過剩衝擊世界市場」,中共則說這是「偽命題」,辯稱中國的產業優勢是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塑造的,而不是靠政府補貼形成的。中共的論調站得住腳嗎?本文僅從中共指令金融機構大力扶持製造業這一角度展開討論。
強制性的金融支持製造業
眾所周知,中國製造業規模在2010年超過美國,自此成為第一名,現今占全球比重約為30%。而就國內而言,製造業占GDP的比重,2011年達到峰值(32.06%),但之後多年下降,2020年降至26.18%。與此製造業占比下降相應,製造業貸款占年度人民幣貸款的比重,從2010 年 的17%趨勢性下行至 2020 年 的9%。為此,學界熱議中國過早、過快「去工業化」問題(參見筆者「中國製造業面臨危機?」)。
中共從戰略角度看待製造業,將製造業當作自己的一張王牌,自然不能放任「去工業化」,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政策做出重大調整,「十四五」規劃(2021—2025)明確提出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擴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規模」。
根據銀保監會數據,截至2020年末,人民幣貸款比年初增加19.6萬億元,其中新增製造業貸款2.2萬億元,超過前5年總和。而且,新增製造業貸款中,中長期貸款自2020年6月後基本持續保持 20%以上的高增速,貸款總量增長和期限結構優化同步推進。
2021年前10月,製造業貸款新增2.3萬億元,超過去年全年增量;從信貸結構看,82.6%為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截止年末,製造業貸款新增2.8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31.8%,比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的增速要高18.1個百分點。
2022年,製造業各項貸款新增4.7萬億元,增量為2021年的1.7倍,其中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33.8%。而當年中國新增貸款也就21萬億元,其中製造業占比高達22%。
2023年,新增貸款22.75萬億元,製造業是銀行信貸重點投向,僅國有六大行2023年製造業貸款總規模就超過13.24萬億元。全年人民幣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12.2萬億元(增加3.1萬億元),連續3年保持30%左右的高增速,遠遠高於一般貸款增速。
進入2024年,即使中國經濟形勢嚴重惡化,也仍在盡力扶持製造業。根據央行數據,截止11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13.87萬億元,同比增長12.8%。雖然增速腰斬,但在經濟大盤動搖的情況下,如此力度也算是中共的孤注一擲了。
製造業經濟效益下滑
在強力的信貸支持下,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20年低點的26.3%回升至2022年6月末的 29%。
但是,製造業自身問題重重,中共雖不惜血本,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卻再度掉頭向下,2023年降至26.18%。
中共急了,幾乎是不顧一切地強令金融繼續加大力度扶持製造業。突出的例子是2024年4月3日,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工信部、發改委聯合印發《關於深化製造業金融服務 助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通知》,要求銀行單列製造業信貸計劃,持續提升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占比。6月底,又發布了央行、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紮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
在相關政策支持下,2024年前三季度製造業250,384億元,占GDP(949,746億元)的比重略微回升至26.36%。
製造業在巨額資金支持下產能提升,不過,中國內需不足,導致產能過剩。2024年三季度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為75.1%,低於合意區間。剔除季節性觀察,中下游製造業產能利用率的絕對水平仍較弱,大多存在產能利用不足的問題。
請看另外兩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相關數據:其一,2024年11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5%,這是連續26個月出現負增長。其二,與此相應,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0%,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2.3%,2024年1—10月份下降4.3%。
《中國上市公司2023年發展統計報告》顯示:2023年度,製造業增收不增利。營業收入為27.85萬億元,增長 3.18%;淨利潤為1.50萬億元,增長-13.00%;淨資產收益率(ROE)為 7.77% ,增長-2.08%。(2019年至2023年,製造業上市公司數量從2374家增加到3354家,增幅 51.35%;製造業上市公司市值從27.77萬億增加到 43.54萬億,增幅 56.77%。)
而2024年上半年,製造業上市公司營收同比增長1.4%,淨利潤同比下降7.3%,並且市值明顯下降。(同期,上市企業中共有3,604家製造業企業,同比增長3.3%,約占上市企業總數的67.5%;市值總額約39.71萬億元,較2023年同期下降了18.6個百分點,約占上市企業總市值的49.1%。)
三大惡果已經顯現
綜上所述,中共金融扶持製造業,至少造成三大惡果。第一,製造業產能嚴重過剩,經濟效益持續下滑;第二,造成了大量不良貸款,是銀行業的一大風險;第三,內需不足,就向國外傾銷(2024年前11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順差高達8,84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引發各國反制,大打關稅戰,中國國際經濟處境顯著惡化。
需要指出的是,金融機構其實對製造業的貸款意願並不強,尤其是中長期貸款。因為製造業貸款具有需求量大、用款周期長、風險控制難度高等特點,所以往往面臨貸款期限越長,審批越難、利率越高的問題。
事實上,早在2014年初,根據6家銀行的2013年年報,製造業已成不良貸款「重災區」。這個現象一直存在。例如,工農建交四大行2020年年報,各項貸款不良率在1.56%—1.67%之間,而製造業貸款不良率卻高達4.2%—6.03%。
顯然,如果不是中共當局的強制性政策,銀行是不可能對製造業提供大規模貸款的。現在的問題是,款貸出來了,製造業的效益且持續下滑,風險暴露,中共當局卻不買單。因為,當局在強令金融支持製造業的同時,又在文件上冠冕堂皇的說: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堅持自主決策、獨立審貸、自擔風險原則,做實貸款「三查」,落實好還款來源,嚴格製造業貸款分類,真實反映風險情況。銀行有苦說不出。雖然有軟抵抗(例如,截至2024年一季度,全國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13.54萬億元,同比增長26.5%,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但到9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13.88萬億元,同比增長14.8%,增速幾乎腰斬;到11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還減少了0.01萬億元),但是,不良貸款的惡果還得自己吞下。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發現:中國金融機構對製造業的扶持,並非出於經濟理性,而是中共當局的強制性政策所致。中共對「中國衝擊2.0」的辯解,是無法令人接受的。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