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12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曾蓮採訪報導)伴隨著飄揚的五彩布條、七彩霞光,有著絕世神功的俠客在操偶師的掌中翻騰跳躍,源自台灣的「金光戲」是1950年代流行的布袋戲的一大種類。同一時期,美國知名布偶劇電視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角色豬小姐(Miss Piggy)與青蛙科米(Kermit)自布偶師Jim Henson在1955年創造以來,成為美國電視、電影行業重要的文化象徵。當台灣布袋戲來到美國,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本報記者專訪現任台北偶戲館館長的蔡易衛,分享他兩年前訪美交流的經歷。
出身於布袋戲家庭的蔡易衛,自小就跟父母在台灣雲林走訪各類廟會演出,當父親「蔡總成綜藝團」的小助手。童年對偶戲的熱情,在他青年時代再次點燃。他的人生一大轉捩點是從就讀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後,於2010年於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實習,2011年正式在這個博物館旗下的「台原偶戲團」工作,學習了很多當代偶戲表演經驗。
蔡易衛在「台原偶戲團」工作,投身教育推廣與劇場演出,走訪世界各地,將布袋戲帶到美國、土耳其、荷蘭、斐濟,這段經歷令他眼界大開。
10年後,他成功申請到台灣文化部與美國國務院合作的傅爾布萊特計劃的獎助(Fulbright Program),有機會帶著傳家寶布袋戲偶,來到紐約帝國大廈、布魯克林大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紐約知名地標表演,還成為紀錄片《我,戲偶》(I, Puppet)的主角。「在美國街頭表演,我獲得了很多好奇的目光。外國人非常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眼睛大大的,瞪著我手上的戲偶,像看魔術一樣,驚歎那些武打動作。哇,怎麼刀就這樣抽出來!這種藝術對於他們來說是很新鮮的。」他感慨,「要說我人生重要的轉捩點,這次美國之旅可以算重要的一環。」
東西方偶戲交流之旅
蔡易衛於2022年6月赴美國紐約展開三個月的布袋戲文化交流。主要的交流機構就是吉姆漢森基金會(The Jim Henson Foundation),這一基金會長年支持藝術家獨立偶戲創作。蔡易衛分享:「我對美國偶戲的印象,就是我自小看的《芝麻街》,操偶師一手的張合來操控布偶頭的張閉嘴,還可以運用指頭關節讓戲偶眼睛有擠眉弄眼的動作產生,另一手則以桿子操控戲偶的雙手。結合『Mouth』(口)與『puppet』(戲偶)組成稱為『Muppets』」。
他曾經看過關於Muppets操偶師心路歷程的紀錄片,當中有幾幕的畫面閃現Jim Henson Company的製偶工作室。這次到訪他有幸親臨現場,還有機會跟製偶師互動,讓他感受到對戲偶呈現的全新認識。
他還來到動態影像博物館(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展覽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互動區,讓觀眾親手裝飾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Muppet戲偶,將眼睛、鬍子、頭髮、服飾組合至張嘴毛絨布偶上。若想親自操偶,展區設有一個即時互動的攝影裝置,可以將參與者現場操偶的畫面帶入電視螢幕當中,彷彿自己親身參與了電視劇的製作。「在這一個展覽讓我感受最深的是Jim Henson對偶戲的熱情,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介紹製偶的樂趣,是沒有壓力與包袱地去接觸與創造。」
蔡易衛在美國期間還欣賞了不同的劇團演出。他舉例,他來到中央公園一座近150年歷史的瑞典小屋(Swedish Cottage Marionette Theatre),欣賞一齣兒童歌舞提線木偶劇目。雖說操偶的技巧不算太特別,但現場的氣氛令他感到非常振奮:「不管大人還是孩子,在欣賞表演後都毫不吝嗇地讚美演員,說很多讚美之詞,賦予熱烈掌聲,我覺得這是外國人很純粹的性格,也能夠鼓舞操偶師對工作的熱情。這種對藝術家的尊重和鼓勵,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啟發。」
在紐約觀賞當地演出時,他還認識了許多藝術家,例如從華盛頓來紐約演出的操偶師夫妻檔Alex Vernon、Sarah Olmsted Thomas。他們是Happenstance Theater POCKET MOXIE的演員,在布魯克林的一個船隻博物館The Waterfront Museum表演,有著街頭賣藝經典雜耍風格,涵蓋魔術、馬戲、雜技、偶戲、腹語等等,讓他欣賞到與眾不同的藝術體驗。
學習不同的思維模式
「這趟交流行程讓我得以實際在紐約生活體驗3個月,最大的收穫就是結識到當地偶戲圈的創作者,還有推廣台灣文化的人們,讓自己回到台灣之後一直不斷思考台灣布袋戲對於外國人來說是什麼。個人覺得是開啟對話的一個觸媒,經由好奇接觸而想要認識另一方的文化,欣賞與理解彼此的不同。」
蔡易衛表示,過去接受的教育中,總是覺得一切要在最完美的狀態下呈現,才可以獲得掌聲,但過度「追求完美」讓華人形成了一種內向的性格,不但是自己自卑,也吝於給予他人的讚美,從而封閉自己。但在美國他看到了一種自由奔放的熱情,「我來美國收穫是心靈上的自由,這份自由提醒自己要更勇敢地表達與嘗試,尊重彼此狀態下表達自己的不同,而不是為了表面平和而壓抑著。」
2021年,蔡易衛接下台北偶戲館館長一職。在2022年從美國交流結束回到台灣後,他在台北偶戲館中啟動了許多互動式的合作活動,不但是台灣當地的藝術團體,還與國際上很多戲團合作,真正讓偶戲的藝術走向世界:「我打破了過去的思維,以往在處理各類活動中,因為涉及到各個家族和劇團之間的利益,要顧及太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我來說常常束手束腳。這次美國之旅,讓我學會打開心扉,開放空間和更多人合作。」
今年適逢台北偶戲館邁入第20年,蔡易衛帶領團隊策劃「20+現在進行未來:台北偶戲館20周年特展」,自2024年7月起延續至2025年6月底,結合藝術駐村的形式,邀請藝術家結合傳統戲偶,在此平台上匯聚一堂。「我希望打破過去那種單純的展覽的概念,將這個空間開放,成為給更多的演員、藝術家展現自己的特色,我認為台北偶戲館就是觀眾跟創作者的偶戲創意交流平台,變成一個給予大家邂逅的地方,藝術家跟藝術家之間,可以擦出一些火花,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也是我從美國回來後,一個根本的觀念性的轉變。」#◇
責任編輯:李維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