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漫談

《論語》說(51):是禮也?

《孔子聖蹟圖》之「漢高祀魯」。(公有領域)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十五》)

注釋

大廟:大,音泰,漢石經作太。大廟,周公廟,因為周公是魯國最先受封的國君。古道開國之君叫太祖,太祖的廟叫太廟。

鄹人之子:指孔子。孔子父親叔梁紇曾經作過鄹大夫,古代經常把某地的大夫稱為某人。這裡的「鄹人之子」,不僅指其少年,亦輕視之辭。鄹,音zōu,有人說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曲阜縣東南十里的西鄒集。

討論

本章看似簡單,但不同人的解讀別有意味。

傳統注解(如《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認為:孔子仕魯,魯祭周公而助祭,故得入太廟。時人多言孔子知禮,或人以為,知禮者不當復問,何為入太廟而每事問乎?意以為孔子不知禮。孔子聞或人之譏,乃言其問之意,以宗廟之禮當須重慎,不可輕言,雖已知之,更當復問,慎之至也。

但是,祭太廟時,清淨莊嚴,講究肅敬,執事不許移動,這時如何允許閒人發問?有人據此認為,這一章所述必定不是在祭祀時問,大概是在演禮時。《史記‧孔子世家》中說:「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與此可相印證。筆者也傾向此說。

再有一個問題,孔子為什麼「每事問」?一種理解是,孔子知禮,就孔子的修為和個性而言,不太可能懂裝作不懂。「每事問」跟「敬」有關係,太廟重地,極其嚴肅認真恭敬謹慎,孔子事事確認在先然後實施,這確實是「知禮」的表現。不懂裝懂,或者懂不懂無所謂的渾渾噩噩,才是大不敬,才是「失禮」。

不過,錢穆另有見解:孔於非不知魯太廟中之種種禮器與儀文,然此等多屬僭禮,有不當陳設舉行於侯國之廟者。如雍之歌不當奏於三家之堂,而三家奏之以徹祭。有人知其非禮,不欲明斥之,乃偽若不知,問適所歌者何詩。孔子入太廟而每事問,事正類此。此乃一種極委婉而又極深刻之諷刺與抗議。通觀《論語》本篇全文,錢穆此說亦通。

而本章最後一句「是禮也」,一般理解為:孔子說我每條問,這就是禮呀!孔子答話不亢不卑。太廟演習祭祀,孔子前往觀禮,正是「學而時習之」,也是「傳不習乎」。如果不經常演禮,禮就生疏或忘了。

錢穆則將「是禮也」解為「是禮邪?」(也字通作邪)錢穆說:淺人不識,疑孔子不知禮,孔子亦不明辨,只反問「是禮邪?」孔子非不知此種種禮,特謂此種種禮不當在魯之太廟中。每事問,冀人有所省悟。而「是禮也。」與「是禮邪?」兩說相較,所辨只在一也字之正反語氣上,而孔子在當時之神情意態,判若兩人。昔人謂讀書貴能識字,洵不虛矣。

本文特整理出與傳統注疏不同之見解,是欲讀者不拘成說,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能以開闊之胸懷,與各自之生活體驗,儘可能讀出自己的理解來。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