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富翁兼特工 變身深層政府吹哨人
選舉舞弊和深層政府都是被絕大部分主流媒體妖魔化的話題,影片《潛伏》(或《內部敵人》,The Enemy Within)卻以富豪兼特工派屈克‧伯恩(Patrick Byrne)的獨特視角,大膽揭露出市場的不當行為與操縱、情報機構的腐敗與黑暗,成為這個時代最具爭議的吹哨人之一。
關於這個男人的真相遠比小說更離奇。《潛伏》的主角伯恩原本是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曾一度被譽為華爾街先知。然而,揭露金融市場操縱行為使他走上了一條危險的道路。伯恩與俄羅斯女生瑪麗亞‧布蒂娜的偶然會面,更讓他深度捲入通俄門調查。隨著深入政治間諜領域,伯恩接觸到越來越多的高層陰謀和醜聞背後的暗箱操作,這些黑暗牽涉到我們這個時代一些最有權勢的政治人物。
揭露真相會結下盟友,同時也意味著樹敵。伯恩發現,對真相的追求是以個人付出為代價的,包括工作與生活、財富、資源、時間和精力等方方面面,甚至死亡威脅。在當今的社會,正義與良知讓位於利益,正確與錯誤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禁讓人思考,作為一個個體生命,什麼是最優先的、永遠不能讓位給其它的、必須守住的價值觀?哪裡應該是道德底線?
影片如實記錄了伯恩的陳述,其中一些陳述在影片後來得到了人和/或物的佐證,但有些又根本無從查證,再聯想到伯恩的特工身分,於是留下無限思辨空間。尤其是導演在片首直接提示:影片既有基於主角未必正確的回憶,又有戲劇化的成分,所以不應被當作事實來看,所以《內部敵人》應該算用紀錄片方式拍攝的劇情片。正如影片中引述的伊索名言:每個真相都有兩面,在採信任何一面之前,我們應該兩面都查看。
伯恩博士從小就擁有攝影式記憶,一副撲克牌看過一遍之後,就可以依序說出每張牌的點數和花色。《內部敵人》的敘事也結合了伯恩的這一天賦,將一張張具有寓意的紙牌作為一段內容的小標題,既有提示作用,又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也是對華爾街與深層政府的各種暗箱操縱的嘲諷,同時使對沉重黑暗話題的敘事有了輕鬆戲謔感,甚至讓人回想起伯恩小時候說出紙牌上面的字時,那雙清澈的眼睛、肯定的語氣。
導演馬修‧塞耶在講故事方面具有超凡能力,他的劇本和紀錄片作品曾經贏得14項泰利獎,並在全美各地的電影節上獲得多項導演獎。
影片《內部敵人》雖然只有三集的體量,但情節跌宕起伏,敘事方式獨特生動,扣人心弦而又耐人尋味,是這個時代不容錯過的影片。
目前電影已在乾淨世界影視GJW+,訂閱可觀看:
責任編輯: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