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11月28日訊】(大紀元西雅圖、溫哥華記者站採訪報導)上週二(11月19日),「炸彈氣旋」以最高170公里的時速狂掃北美西海岸。大溫哥華地區和西雅圖在強暴風的肆虐下,斷水、斷電、停網、停課、停信號之地比比皆是,甚或長達6天。從大公司員工到超市店長,從繁華之都到島內山谷,再到那西海岸風暴的最前線,兩地居民都經歷了些什麼?
溫哥華島巨浪高達40英尺
居住在卑詩省旅遊勝地托菲諾(Tofino)的Ben接起電話,對The Epoch Times記者說:「哇,那天風很大,暴風雨肆虐,雨點非常密集,打下來的時候非常猛,還有冰雹。」
Ben在當地衝浪用品專用店Storm工作,上週二的風暴仍讓他心有餘悸。「海浪也很大」,Ben說,「特別是在尤克盧利特(Ucluelet)燈塔附近的登山步道,海浪非常強勁,幾乎達到40英尺。」
此次風暴導致卑詩省逾30萬戶停電,托菲諾距離風暴中心400公里。風暴造成全城停電,持續兩天半。Ben的店裡只能用發電機來維持一點基本運作。
「我們就在海邊,我們應該是最前線的人。」他說。
托菲諾是一個人口不到3,000的小鎮,Ben說:「停電後就是靠社區的力量。托菲諾是一個非常緊密的社區,每個人都會互相幫忙。如果有人需要住宿,人們會提供床鋪和住所,也會提供熱騰騰的飯菜,很多人因為停電而無法煮飯。」
鄰居婆婆:準備好發電機
風暴在向溫哥華島的鄧肯市(Duncan)移動時,會計師Nancy正在埋頭處理工作 ,平時她基本通過社交媒體獲得資訊,但她最近工作十分忙碌,早上瞄一眼臉書的時間也沒有。
這一忙就到了下午1點,一抬頭聽到同事說,當晚可能停電,大風暴要來。她家裏什麼都沒準備,只有三個手電筒。
不過,她首先想到的是要給鄰居婆婆發短信,確認她是否知道這個信息,是否需要幫助。
婆婆是獨居老人,七十多歲了,平時Nancy夫妻倆經常關心她,如對待自己的長輩一般。做飯時常想著為她多做一份,看她幾天沒出門就發短信給她:「你今天還好嗎?要不要我們過來一起喝杯咖啡呀?」
這次婆婆回覆說,她有兩個小手電筒,有一個不需要用電的照明燈,還有一個小發電機,足夠她取暖,煮咖啡,充電。
到了晚上,風大雨大,果真停電了,Nancy有點害怕起來:「哎,這冬天裡沒有暖氣怎麼辦?」熱水器是用電的,壁爐是用電的,還好灶頭用的是天然氣,還可以做飯。
這時她想起婆婆建議他們提前準備好發電機,她想:「嗯,是該準備了。」幸運的是,停電24小時後Nancy家就來電了。
「希望他們能找到一個避風港」
鄧肯居民Steve從事房屋油漆工作,上週二這天,風雨實在太大,他花了1個小時才回到家。他說:「附近的一棵樹倒在電線上,還好沒有阻礙交通,但是看著還是挺怵目的。」
到家一看,車棚外面的全布料帳篷搖搖欲墜,突然間又來一陣狂風,整個帳篷都在搖晃。
他開始先加固帳篷外圍,又在裡面綁繩子增加支撐力。Steve一邊工作,一邊心裏想著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希望他們能找到一個避風港」,他說,「這對他們來說太糟糕了。」
應對停電和寒冷,他還有自己的一些小辦法。「我準備了兩大包大蠟燭,因為如果你需要的話,它們可以分拆成小蠟燭,我用舊金槍魚罐做底座。」
第二天早上,一切安好。他說:「沒有我預期的那麼糟,它(帳篷)還在那裏。」
一切圍繞著「發電機」
與溫哥華比鄰的西雅圖及周邊地區也未能倖免,由「炸彈氣旋」引發的強風暴襲擊美國華盛頓州西部,造成超過55萬戶居民停電。
現居西雅圖的華人媽媽陳女士,時常往返溫哥華與西雅圖兩地,這次遭遇斷電5天、斷網6日,她說,有「苦中取樂」,也有「新的發現」。
陳女士住在Issaquah ,她感嘆這是她到目前為止經歷過的最長的停電斷網,並且是在北美的初冬。
上週二傍晚颶風開始咆哮,7點左右網絡信號不穩,8點電力中斷,周遭一片寂靜與黑暗。
近一週的停電,陳女士一家全仰仗著「發電機」度日。但要用好這個發電機也不簡單。首先,每天給它加上兩加侖汽油就是個問題。
早上6點多,大家從四面八方湧向Costco,因為附近其它加油站都關了。一路上沒有路燈,也沒有交通燈,路口四個方向都在堵車,油站外大排長龍,一切都移動得很慢。因為除了給汽車加油,大家還得給自己幾個大大小小的油罐加油。
最終她先生排了半小時隊加到了一加侖。因為她家只有一個一加侖的油罐。沒辦法,這時已經哪裏都買不到油罐了,她先生只得早晚跑兩次加油站。
能有個「發電機」已然是非常奢侈的了。但總共這麼點發電量,也維持不了8個小時,冰箱、燒水、取暖和給手機充電,用在哪裏要精打細算。每件要使用的電器都要查看功率,天實在太冷,那就暫停燒水,改吹暖風。
就這樣一直熬到週六晚間電力恢復;週日終於迎來了網路。
難熬的冬夜
說到家裏的溫度,陳女士用四個字形容:「瑟瑟發抖」。她甚至覺得家裏比外頭還冷。為了保暖,穿上厚厚的加絨衣服自不用說,晚上睡覺時家裡人一定得抱團取暖:選一個最小的房間,開上暖氣小風扇,全家擠在一張床上。
陳女士說:「(我們)也翻不了身,盡量靠著人體發熱,讓這個房間熱起來,睡了兩天,然後也不太受得了。」
之後他們再次調整用電方案。反正晚上冷,氣溫很低,於是他們拔掉了冰箱插頭,讓暖風機多吹一會兒。「我們8、9點鐘開始吹這個房間,但到了半夜4、5點,它就已經停了。」她說。
「慶幸有天然氣」
居住在貝爾維尤市(Bellevue)的楊女士家三代同堂,每日裡為孩子和孫輩們準備一日三餐是大事。
她說:「這回最大的打擊就是停電,它關係到生活嘛,現在很多人家用的都是電,用電爐煮飯的人家就糟了,真沒法做飯了。」
她慶幸自己家用的是天然氣。那幾天煮飯的時候,她就在想今年華州大選上提出的那個I-2066提案。
華州今年3月通過了一項法律,要逐步淘汰天然氣,遭到建築業、酒店業、餐飲業等很多人的反對。人們要求擁有天然氣使用權,於是I-2066提案誕生了。
親身經歷這次大停電,楊女士說:「很多人上餐館,很多人家裏不能做飯,得上餐館去吃飯,餐館都排著大隊,最後餐館告訴你,後面沒飯了。所以我住這樣的房子就比較幸運,還可以煮飯吃。」
楊女士家的壁爐用的也是天然氣,孩子們白天晚上都能圍著壁爐取暖。她自己蓋上兩床被子,喜滋滋地用著大孫女分給她的一盞野營用的燈,貓在被子裡看書。
「這燈真是雪中送炭啊」,她說,「就像以前曾在國內農村裡點著的小油燈。」
大公司的人性化安排
裴先生就職於一家大型網購公司。風暴後的幾天,總部的大多數辦公樓照常供電。
員工家裏沒電,孩子學校停課,員工每週三天必須到公司上班,於是乎大家心想:咱們帶著孩子和爸媽來上班吧,何樂而不為呢?
這下公司大樓裡好不熱鬧,員工們拖家帶口、早來晚走,人氣鼎盛,有的把朋友都叫來了。裴先生告訴The Epoch Times記者說:「大家一起在這玩,父母幫著帶孩子,每人還能有免費的咖啡,不錯。」
「因為公司裡面有電、有網,所以很多人都留到很晚,有的七、八點才走,我自己十一點才走的。」裴先生說。
另一位印度媽媽帕拉梅什女士所在的公司,也允許員工帶家屬到公司飯堂吃飯,享受員工價,她還帶著兒子一起在公司工作。
走出公司大樓,商場裡也是人頭攢動,便利店食品被一掃而空,角角落落裡,哪裏有電源插頭,哪裏就有人在用。有的人乾脆席地而坐,埋頭辦公,不耽誤事就行。
感恩節前的忙碌
位於雷德蒙德(Redmond)市一家大型超市烘焙部旁邊的咖啡吧,平時一直關著,一般只是員工給自己準備兩壺咖啡。
烘焙部員工鄭女士說:「上週二晚上停電了,星期三上班還是沒電,星期四開始還是沒電,然後陸陸續續有人來問,有沒有喝的熱水。」
星期四這天,有人直接來問,咖啡吧開嗎?他們想喝熱咖啡。平時,員工們一般回答不開,但這天,店長說:「我們可以提供免費的咖啡。」
店長就拿了兩個裝熱咖啡的暖水瓶放在前面,還準備了奶,店長親自站在那裏為大家接水、接咖啡,提供服務。
鄭女士說:「關鍵那天是免費提供。我們有的店員還很奇怪,免費呀?因為不光是那兩壺,喝完之後還需要,我們就繼續給他們燒(熱水),繼續給他們提供。」
「其實這段時間都很忙,馬上感恩節了,簡直忙得不行,各種東西要包裝,非常忙。」她說:「但是這麼忙的情況下,店長還在親自給需要熱水和熱咖啡的人提供服務。」
孩子們的斷網生活
沒電了,沒網路了,孩子們能做什麼呢?
楊女士說:「孩子們在一起說話唄,跟我說話聊天」,原本是上網玩遊戲的時間,「現在他們就沒啥念想了,三人湊一塊,看書。」
西雅圖居民Aviva說:「四、五個中學生推著斗車,或者自家的廚餘垃圾桶,一趟一趟搬運殘枝敗葉。」原本街道上滿目瘡痍,樹枝樹杈東一堆西一堆,橫七豎八,還有攔腰吹斷的大樹橫在小區的道路上。不一會兒,大人們帶著孩子們,就把街道收拾出來了,完全沒有了狂風肆掠過後的混亂。
她說:「兩個媽媽給他們象徵性的發了點兒小費,美式的勞動教育。」
汶萊媽媽哈曼則帶著孩子一起呼朋引伴,哪裏圖書館開著,哪裏有暖氣,哪裏可以打藍球,就一起去。
陳女士本來以為孩子停課在家會無聊,沒想到孩子過得很充實。這幾天,她和孩子一起讀了一本有97個中英文對照小故事的書,一起就著故事聊天,孩子很喜歡。一次她問孩子:「爸爸媽媽陪你玩,和你去上網,你會選擇哪一個?」孩子說:「選擇爸媽陪我玩。」
陳女士說:「這段時間,大家都早睡早起,日子過得還蠻開心的,就是苦中自己取樂吧。」 ◇
責任編輯:李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