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公布踏查9大海岸線僅23.3%無人工設施 苗栗苑裡海岸變化最大
【大紀元2024年11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莊璦筠台灣台北報導)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15日公布2023年海岸踏查報告指出,台灣無人造設施的天然海岸僅占23.3%,而投放消波塊、設有堤防等比率達則達37.9%,其中,苗栗苑裡對比10年前,如今風機、消波塊林立,天然海岸已不復存在,呼籲整體規劃落實自然海岸零損失政策。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下稱:自然環資)15日舉辦「2023年海岸踏查報告」發布記者會,自然環資環境議題部主任陳姿蓉表示,該會曾於2012年透過環島進行海岸踏查,橫跨 15 個縣市、338 個樣點,記錄台灣海岸線問題,包含海洋廢棄物、海岸人工化、不當遊憩規劃等,本次為相隔10年再度複查。
陳姿蓉說,當時選出9大優先守護海岸,包含桃園草漯與觀新藻礁、苗栗苑裡沙灘、台南喜樹至雙春、彰化海岸濕地、屏東豐滿漁場至南仁漁港、宜蘭竹安溪口至南澳沙灘、花蓮石梯至台東長濱、台東南田至屏東南仁漁港等9段103個樣點。
陳姿蓉指出,過去列入「優先守護」的9大美麗海岸,理應屬人工化程度較低的海岸,但此次踏查發現,無人造設施的天然海岸僅占23.3%,而有投放消波塊、設有堤防或漁港等混凝土設施的比率則達37.9%,另有35%為交通設施、涼亭等運用,綠電設施則占3.9%。
根據此次調查,全台海岸線中,以苗栗苑裡海岸線改變最大,2013年踏查期間,此段海岸毫無人工化,如今已是風機、消波塊林立。
自然環資專案執行周諾恆表示,根據多名學者研究,人工堤岸不但無法保護海岸,且由於不能聚沙,難以抵擋海浪的沖刷,甚至帶動消波塊加重侵蝕海岸,致越刷越深,呼籲應用生態工法,如沙腸帶、天然竹籬、離岸潛礁等,降低衝擊。
自然環資認為,台灣的海岸仍缺乏永續性及全盤性管理邏輯,2015年《海岸管理法》上路,其立法目的為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而主管機關也曾誓言政策方向會朝恢復自然海岸為目標,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此外,自然環資提出4點政策建議,包括內政部與主管機關研擬設置消坡塊審核機制及認定標準,落實自然海岸零損失,限制高生態價值區域被開發,並開展全台海岸及河川去水泥化的研究,落實保護區管理及執法。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