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10月27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曾勇(Allen Zeng)撰文/信宇編譯)135年前,朝聖者協會(the Pilgrim Society)在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Plymouth)的一座小山上建成了一座高達81英尺的巨大花崗岩紀念碑,每艘駛入當地鱈魚角灣(Cape Cod Bay)的船隻都能看到這座紀念碑。雖然紀念碑依然矗立,但現在過往船隻甚至許多當地人對於這座紀念碑已經印象模糊了。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
這座位於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的紀念碑名為國家先民紀念碑(the National Monument to the Forefathers),距離「五月花二號」(Mayflower II)帆船遺址不到1英里。大多數人都知道「五月花二號」帆船,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座國家先民紀念碑,甚至附近的居民也對這座紀念碑感覺陌生。事實上,這座建成於1889年的紀念碑建造過程歷時近70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資源,目的就是記錄和保存美國成功的祕方。
在紀念碑的中央和頂部,聳立著高達36英尺高的信仰女神雕像(Statue of Faith),這位女神右手指天,象徵著她對上帝的堅定信任;而她的左手則拿著一本《聖經》,代表著整個國家對聖經的盡忠恪守。
信仰女神雕像在中央站立,而在四周環繞的是四個較小的坐像。坐在北側的是道德女神雕像(the Statue of Morality)。這位莊嚴肅穆的女神手持一卷《啟示錄》(Revelation)和一塊《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石碑,強調了民法和精神法律的重要性。她的眼睛上面沒有雕刻虹膜或瞳孔,這表明她是在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因為「道德」(morality)就是審視自己的內心。
西側是法律男神雕像(the Statue of Law),這位男神一手拿著幾本法律書籍,另一隻手指向大眾。
南側是教育女神雕像(the Statue of Education),這位女神左手拿書,右手指向書本,象徵著對知識的渴求。
東側矗立著自由男神雕像(the Statue of Liberty),雕像描繪的是一位士兵,一手拿著斷裂的鐵鏈,象徵著從壓迫中解放出來;另一隻手拿著利劍,代表著捍衛自由的力量。
這座紀念碑底座還有八個較小的浮雕和許多其它細節,每個浮雕都蘊含著一些特定的信息。然而,最重要的訊息是明確的:美國的核心價值是信仰。道德建立在堅定的信仰之上。只有當我們是一個有道德和信仰的民族時,包括我們的憲法在內的法律才能生存。沒有對青少年的教育,信仰、道德和憲法就不可能持久。最後,自由需要由士兵來守護。
這就是這座紀念碑所傳達的簡單而有力的信息:信仰是基礎,其次是道德,然後是法律,然後是教育,士兵隨時待命保駕護航。
在建造之初,朝聖者協會對這座紀念碑就有一個宏偉的夢想。紀念碑建設在俯瞰鱈魚角灣的山頂上,旨在成為一座真正的國家紀念碑:矗立在全國最大的花崗岩紀念碑上,可與建成於公元前282年的古希臘羅德島太陽神銅像(Colossus of Rhodes)相媲美,每艘駛向海岸的船隻都能看到它。然而奇怪的是,這座紀念碑從未被正式承認為聯邦「國家紀念碑」。
更為離奇的是,普利茅斯市的許多當地人甚至不知道這座紀念碑的存在。紀念碑周圍環繞著樹木和民居,實際上「掩埋」了這座紀念碑。
紀念碑最初由朝聖者協會管理,2001年移交給馬薩諸塞州政府。如今,關於這座紀念碑的宣傳推介幾乎沒有了。去年,我帶領的「美國奇跡」(Miracle of America)旅遊團曾三次來到這裡,每次都見到只有寥寥無幾的遊客,而我們這個四五十人的團隊總是人數最多、最為引人注目的。
現在,在中央的信仰女神雕像的頭頂上,有一個鶚巢,彰顯了人們對這座偉大紀念碑的關注和愛護。在信仰女神像的臉上,有水流下來,留下了類似眼淚的痕跡。人們不禁要問: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值得一提的是,我和美國憲法學者保羅‧斯庫森(Paul Skousen)教授帶領的在美華人遊客看到這座紀念碑感到非常興奮。他們認為這是整個參訪過程中最令人難忘的歷史遺蹟,因為他們了解到了蘊含在紀念碑各個部分的成功公式,並對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們還說:如果這是在中國,一座標誌著民族起源的紀念碑一定會家喻戶曉,每天接待成千上萬的遊客,並得到精心維護。相比之下,在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這座紀念碑似乎無人問津。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知道為什麼。或許可以這麼說,整個國家、整個州和整個城市已經遠離了他們的立國根基和歷史,不再珍惜這個國家曾經如此珍貴的東西。
這就是為什麼我將在本專欄發表一系列文章,引導公眾了解美國的28項建國原則:這些原則早已被許多人遺忘,就像這座不朽的紀念碑一樣。
作者簡介:
曾勇(Allen Zeng)是美國一家中文公共廣播網絡的媒體主管。他在電台、油管(YouTube)和X平台等多個媒體主持節目,對美國憲法、建國原則及其在當今的現實意義等方面有著深刻的見解。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