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德國三分之一物種瀕臨滅絕
【大紀元2024年10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王亦笑德國報導)德國首次生物多樣性調查得出令人震驚的結果,三分之一的動植物物種瀕臨滅絕。從許多方面來看,未來也不容樂觀。
據德媒報導,德國首次發布了關於生物多樣性的綜合狀況報告。這項由聯邦教育和研究部支持的大規模研究證實了個別研究得出的驚人結果:德國的自然環境狀況令人擔憂。而生態系統的崩潰是全球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根據調查,德國60% 的自然和半自然棲息地狀況不佳甚至惡劣。約三分之一的動物、植物和真菌物種瀕臨滅絕或處於瀕危狀態。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裡,野外鳥類數量減少了一半以上。
物種豐富的生態系統更加穩定
從長遠來看,德國近70%的珍貴生物群落,如物種豐富的田野、沼澤和濕地都面臨風險。其中80%都呈現出負面發展趨勢。這些是這次「生物多樣性事實調查」的主要發現。來自近80個機構的科學家們彙編了有關德國生物多樣性的知識,以及關於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建議,共約1100頁。
關於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如何影響生態系統服務,即自然對人類的好處,例如食物和飲用水的供應,人們仍然知之甚少。根據該研究,目前尚無法進行全面評估。作者寫道,目前還不能確定當前生態多樣性喪失的速度是否已經降低了生態系統的性能。
然而,德國和中歐的實地實驗和有針對性的觀察已經證明,物種豐富的生態系統比物種貧乏的系統更穩定、更高效。事實也證明,生物多樣性有助於保護氣候,因為物種豐富的生態系統可以儲存更多的溫室氣體。此外,生物多樣性可以明顯地促進侵蝕防護、水淨化和植物授粉。
技術進步能帶來多大改變?
科學家呼籲將現有的生物多樣性指標納入國家經濟和企業整體資產負債表。生態經濟報告是「政治決策和企業管理的重要依據」。自然權利等法律概念也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法律基礎,因此受到積極評價。
德國哈勒大學的生物學家和研究合著者赫爾格·布魯爾海德(Helge Bruelheide)在生物多樣性事實核查的發布會上說道, 我們基本上擁有德國和歐洲所需的所有儀器,因此自然保護工具的缺乏並非真正的問題所在。然而,法律和融資政策工具有時並沒有很好地協調。自然保護法規也缺乏一致的執行。最重要的是政治措施的衝突極大地限制了這些措施的影響,例如在能源、運輸和農業領域。
布魯爾海德指出,迄今為止,經濟和技術進步常常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但也有令人鼓舞的發展,例如經過測試的認證系統、農業數字應用(例如控制施肥)或農業創新(例如絕緣材料的生產)等。他強調, 「然而,許多新技術仍在測試中,不確定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抵消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與自然合作」的潛力巨大
該報告的作者認為,實現環保經濟是可能的,但在當前框架條件下很難做到。他們強調:「在所有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有效方法是擴大土地、水和海洋的使用範圍。」
然而,「與自然合作」的潛力還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通過提高植物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可以在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下維持農業用地和森林的生產。這也有助於實現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的目標,即優先保護30%的土地面積,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如果僅採取擴大嚴格保護區的辦法,則很難實現這一目標。
責任編輯: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