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普頓宮:英王亨利八世的王室寓所
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位於倫敦里奇蒙區(Richmond),因曾是亨利八世的寓所而聞名。漢普頓宮擁有豐富的歷史,歷經不同時代的主人,使其成為少有的融合多種建築風格的展示場。
漢普頓宮原本為紅衣主教托馬斯‧沃爾西(Thomas Wolsey)於1514年所建,沃爾西是亨利八世的親信,協助管理政務。1529年,亨利將紅衣主教撤職,沒收漢普頓宮,並與王后搬進去住。之後這座宮殿即成為王室成員正式的官邸,歷代宮殿主人根據當時的時尚與品味做了一些改進。
宮殿西側是亨利八世的寓所,展現都鐸風格(the Tudor style),最具代表性的是紅磚外牆、廣闊的大廳(the Great Hall)、還有王室禮拜堂(the Royal Chapel)裡的拱形天花板。
宮殿東側是威廉三世(William III)的寓所,由克里斯多夫‧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設計,採用17世紀巴洛克風格建造。最引人注目的設計是巴洛克式入口,通往佈置得富麗堂皇的房間。
一個世紀後,漢普頓宮在喬治二世(George II )和卡羅琳王后(Queen Caroline)統治期間做了最後一次改變,加入了喬治王朝的故事,如喬治的寓所和充滿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藝廊。喬治二世過後,就再也沒有英國君主入住漢普頓宮了。1839年,年輕的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為了籌措資金整修宮殿,首次開放付費參觀漢普頓宮。
這座宮殿擁有多達60英畝的英式花園(formal gardens)和歷史悠久的迷宮,是一處美不勝收的王室寓所。
安妮‧博林門樓(Anne Boleyn’s Gatehouse)的天文鐘安置在正面的紅磚牆、小窗戶和兩個塔樓之間。天文鐘有複雜的齒輪和鍍金錶盤,展示中世紀以太陽繞行地球運轉為概念的宇宙觀。黑色外環以羅馬數字代表一天中的小時,外圍錶盤每年旋轉一次,顯示日期和太陽在黃道十二宮上的位置。中間錶盤代表太陽,內側錶盤代表月亮。這座都鐸建築頂端還有一座中世紀晚期風格的大鐘。
噴泉庭園(Fountain Court)位在亨利八世和王后的私人寓所內。1689至1694年間,庭園大部分都以巴洛克風格重新整修,表現在柱子、圓拱門、正式窗戶、雕像等處,靈感取自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技術。每個拱門下緣處雕刻著花朵,而上方則有古典神或神話人物的頭部雕像。
王宮大廳(The Great Hall)是宮殿中最大的房間,長106英尺、寬40英尺、高60英尺,位在亨利八世都鐸宮殿的中心,建於1530年代。目前的外觀很大程度要歸功於1840年的整修。牆壁上掛滿了亨利八世挑選過的掛毯,上面描繪亞伯拉罕的故事。 掛毯上方是彩色玻璃花窗和狩獵戰利品。漢普頓宮曾是著名的狩獵小屋。
大廳的木質天花板是令人讚歎的錘梁屋頂(hammerbeam roof ),由亨利八世的木匠大師詹姆斯‧尼德漢姆(James Nedeham)設計,塗有藍、紅、金等顏色。獨特的天花板是都鐸風格的重要元素,靈感來自英國哥特式風格(垂直哥特式,Perpendicular Gothic)和歐洲文藝復興風格。彩色玻璃花窗也是典型的英國哥特式建築。
1530年代,亨利八世在教堂裡加裝了拱形天花板(the vaulted ceiling),1700年代初期,詹姆斯‧桑希爾爵士(Sir James Thornhill)幫安妮王后(Queen Anne)把拱形天花板漆成藍色。天花板主題是天空,有許多鍍金小天使演奏樂器的俏皮裝飾,替哥特式天花板增添不少巴洛克元素。靠近拱門上方的拱形天花板還有白色字體寫的英國王室座右銘:「上帝與我的權利」(Dieu et mon droit)(God and my right)。
大理石樓梯通往威廉三世的寓所。遊客可一邊上樓梯,一邊欣賞鍍金畫框、色彩繽紛的幻境畫作(illusionistic painting),這些畫作都是巴洛克風格。威廉三世委託意大利畫家安東尼奧‧維里奧(Antonio Verrio)創造一座雄偉的羅馬大廳幻象,描繪亞歷山大大帝和凱撒大帝之間的競爭。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