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北【大紀元2023年09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台灣台北報導)捷克媒體近期報導,捷克中央銀行因政治考量,出售持有的全部人民幣債券。學者認為,除了政治因素外,捷克央行的考量還包含捷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減少,以及對人民幣貶值的擔憂;對台灣而言,「台灣央行比捷克更有必要檢討人民幣資產部位。」
據捷克媒體《E15日報》報導,捷克國家銀行(捷克央行)已出售所持有的全部人民幣債券,價值超過500億捷克克朗(約新台幣714億元)。
報導說,今年3月底,人民幣還占捷克國家銀行外匯存底的1.9%,不過在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資料裡,捷克央行的投資組合已不再有任何人民幣資產,且外匯存底貨幣分配表中,人民幣一欄已不復存在。
考量台海風險 捷克央行放棄人民幣
美國之音引述《斯洛伐克日報》和新聞網站Denník N的政府匿名人士消息,提到捷克央行認為人民幣不再值得持有,他們不持有人民幣的主因是,如果中共攻擊台灣,目前捷克從中國經濟獲利的方案,可能會傷害到捷克。
Denník N的報導提到,對於清空中國債券的決定是否受政治因素影響?捷克國家銀行董事會成員庫比切克(Jan Kubicek)證實,根據法律規定,捷克國家銀行須審慎管理外匯儲備,因此在做出這些決定時,始終考慮經濟和非經濟背景。
捷克外匯金融服務公司阿克森(Akcent)的分析師諾瓦克(Miroslav Novak)接受Denník N採訪時也表示,捷克國家銀行的決定主要是政治性的,該銀行把日益升溫的台海危機,當成俄烏戰爭的翻版。
學者:捷克擔憂人民幣長期貶值
對於捷克央行的決定,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蔡明芳以〈台灣央行比捷克更有必要檢討人民幣的資產部位〉為題撰文提到,影響一個國家是否將某種外國貨幣作為儲備的根本原因,仍在於兩國經濟往來的需求,以及該貨幣的長期價值是否貶值。
他認為,可以合理預期,捷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減少,或對人民幣長期貶值感到擔憂,可能是其央行決定不再持有人民幣資產的原因。
蔡明芳說,在中國進出口數據持續減少,以及世界工廠的地位逐漸被墨西哥、越南與印度等國取代後,因貿易而產生的人民幣需求確實會減少。
其次,他說,長期而言,隨著廠商在墨西哥、越南與印度等國布局完成後,中國出口規模將進一步衰退,人民幣需求也會降低,人民幣貶值的可能性會繼續提高。故一個國家的央行逐步減少人民幣資產部位,是非常合理的決定。
台灣對中經濟依賴 正逐漸降低
對台灣而言,蔡明芳說,據財政部貿易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月到7月為止,台灣出口至中國與香港的占比已降至35.4%,較2022年的38.8%降低,顯示台灣對於中國的出口占比正在降低。
另外,據經濟部統計處上月29日發布當前經濟情勢概況指出,2018年至2022年,台灣對中國投資,相較於2013至2017年減少40.3%,占比下滑16.4個百分點。
他說,這與彭博的發現一致,彭博蒐集2010年以來的資料指出,台灣銀行業對中國的放貸參與率,已從2013年的接近33%高峰,降至去年的4%,到了今年更僅剩1.7%。
蔡明芳提到,央行總裁楊金龍在2018年10月4日曾在立法院表示,人民幣占台灣外匯存底比重未達5%;他今年3月1日回答立委質詢時也表示,台灣與中國仍有「相當的」經貿往來,外匯存底中的人民幣比重不高。
台灣央行也應降低對中曝險
對此,蔡明芳說,令人好奇的是,從2018年至今,包含外匯存底在內的所有人民幣外匯資產部位,「央行是否已有因應中國經濟情勢惡化,減持人民幣資產或降低外匯存底比重?」
在金管會關注本國銀行降低中國曝險之際,他認為,有「銀行的銀行」之稱的央行,應與金融業態度一致。
蔡明芳提醒,政府在關心台灣金融業對中曝險時,更應注意央行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曝險,否則人民幣貶值造成的央行資產價值減損,將不只是納稅人的金錢損失,也會讓外國政府認為台灣對經濟安全不重視,這遠比央行有多少盈餘繳庫更值得政府關注。
責任編輯:呂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