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研究:某些COVID疫苗增加罹患格林巴利綜合症風險

文/王佳宜 綜合報導

疫苗的接種率越來越高,造成的各種副作用也不容小看。(New Africa/Shutterstock)
人氣: 132
【字號】    
   標籤: tags: , , ,

隨著疫苗的接種率越來越高,造成的各種副作用不斷見諸報端。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載體疫苗比mRNA疫苗導致格林巴利綜合症的風險增加了三到四倍。近日,台灣政府對接種COVID-19疫苗后出現的多發性神經病變,發放救濟金45萬台幣。

什麼是格林巴利綜合症

根據英國國民健康署(NHS),格林巴利綜合症(GBS)是一種非常罕見且嚴重的由免疫系統障礙引起的神經性疾病,且發病率極低。

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會攻擊進入體內的病菌,當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就會發出錯誤攻擊,從而損害神經。

GBS通常從手和腳開始,然後蔓延到手臂和腿,表現上有麻木、針刺感、肌肉無力、疼痛、平衡和協調性差等症狀。這些症狀會在幾天或幾周內惡化,然後緩慢好轉,嚴重時會出現行走、呼吸或吞咽困難。這種疾病導致某些人會留下長期的後遺症,偶爾也會危及生命。

GBS影響多發性神經病變。若不能,會導致壞疽,嚴重時甚至截肢。周圍神經病變還會影響控制心臟和循環系統功能的神經(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因此出現GBS的任何症狀都要去看全科醫生。

台灣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組(VICP)8月10日公布的,共審議與疫苗相關產生不良案件150例。其中台北市56歲的蔡先生因接種阿斯利康疫苗出現四肢麻木、呼吸困難與走路不穩;另外2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后出現雙臂與雙腿下肢麻木、無力、大腿疼痛等症狀而就醫,神經傳導檢查結果符合多發性神經病變,3例皆被診斷爲GBS。衛生福利部分別給與救濟金45萬、7萬和25萬元台幣。

疫苗與GBS風險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OVID-19疫苗與罹患GBS之間存在關聯。有顯示,在接種首劑阿斯利康疫苗後的42天內,罹患GBS的病例曾多。研究人員認為,與阿斯利康疫苗有關。

2023年3月,《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刊登了一項大規模人群監測性研究。該項研究顯示在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在韓國京畿道接種的38,82萬8,691劑 COVID-19疫苗中,有10萬5,409例不良事件,其中55例為GBS。

在評估接種COVID-19疫苗後罹患GBS的風險因素時,與mRNA疫苗相比,病毒載體疫苗的風險增大了三到四倍。

從年齡和性別來看,60歲以上人群的GBS發病率高於年輕群體,男性高於女性。

根據疫苗機理評估後發現,病毒載體疫苗的GBS發病率為每百萬劑4.49例,高於mRNA疫苗(輝瑞和莫德納)的每百萬劑0.8例。

研究人員呼籲,醫生必須密切監測接種COVID-19疫苗後的人群,尤其是接種首劑基于病毒載體疫苗的男性。

接種疫苗后導致GBS

2021年,《英國醫學雜志》(BMJ)刊登了一項。在馬耳他,一名48歲的男士在接種第一劑阿斯利康疫苗后的第10天,臉部左側出現面癱症狀,被診斷為貝爾麻痹III 級。醫生給他口服類固醇藥物-潑尼松(prednisolone)和眼藥水,同時進行眼部護理。

患者在接種疫苗前患有血脂異常,但無其它相關病史及感染史。

另外,患者背部中央區域劇烈疼痛,難以忍受,普通的止痛藥已毫無作用。在接下來的24小時內,患者的面癱症狀逐漸加重,右側面部也呈面癱症狀。

此後第3天,患者的兩側面部均出現面神經麻痹V級。患者表示,背部仍然劇烈疼痛。檢查中未發現任何神經系統缺陷。患者入院進行了腰椎穿刺,結果顯示蛋白質水平較高(1264毫克/升),淋巴細胞超出正常值,診斷為GBS。患者面癱症狀好轉後出院。

然而不到24小時,患者返回醫院急診科,因出現下肢無力、反射消失、腳下垂、手部中度無力、戴手套和穿長襪時感覺疼痛等症狀,又緊急就醫。醫生為其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s),劑量按照體重每公斤2克,持續注射5天,並口服潑尼松龍。

此後病情迅速好轉,肌力和肢體癱瘓得到改善,面癱症狀完全消失。在對患者進行密集的物理復健治療後,已可以獨立活動。2個月後的複查結果顯示,只有雙側手部肌力還有輕度無力狀況。

研究人員擔憂,在不同疫苗的各種副作用中,神經系統可能是最嚴重的副作用之一,因此也最令人擔憂。

GBS的2種治療方式

根據美國,目前有兩種常用的治療方法可以阻斷與免疫相關的神經損傷,即更換血液和靜脈註射免疫球蛋白。在出現GBS症狀兩周內開始治療,兩者治療效果並無顯著差異。

1. 更換血液

通過導管取出部分血液,從中提取血細胞並進行處理,然後再注回體內。血液中含有抗體,更換血液可以清除損害神經的不良抗體。

2.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是免疫系統自然產生的用於攻擊感染生物體的蛋白質。注射免疫球蛋白可減輕免疫系統對神經系統的攻擊,縮短恢復時間。

台灣亞,密切監控心跳、血壓的波動,定時評估呼吸肌無力的程度,因為此病有可能會進展到呼吸衰竭或產生致命性的心律不齊,需要插管或心律調節器來維持心肺功能;另外,緩解疼痛治療及早期復健運動也有助於緩解症狀及恢復肌力。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李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