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他汀藥物具鮮為人知危險 1種維生素可完美代替

文/Joseph Mercola 趙孜濟編譯

這些流行的他汀類藥物(statins)可能會增加胰島素抵抗,加劇肌肉疼痛和疲勞。 (Shutterstock)
人氣: 22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幾十年來,他汀類藥物(statins,台灣稱史他汀)——這種最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一直被公認為是心臟病患者的救星。儘管他汀類藥物給心臟健康帶來了積極的變革,但一些研究發現,這種藥物也有鮮為人知的問題:消耗能量、增加糖尿病風險,以及導致許多人出現肌肉疼痛。

他汀類藥物的兩面性

最近對11項流行病學研究(有近4700萬參與者)進行的一項系統回顧發現,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與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和胰島素抵抗增加之間存在關聯,這二者都是導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此外,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會削弱血糖控制能力,並提高空腹血糖水平。

令人困惑之處在於,他汀類藥物的很多,如降低炎症,減少氧化應激和增強內皮功能,所有這些都能改善而不是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專家們不確定他汀類藥物影響胰島素抵抗的確切機制。

2021年發表在《動脈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學》(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也發現,他汀類藥物會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但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儘管存在風險,但大多數研究人員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仍然認為他汀類藥物的益處大於危害。

「人們普遍認為,降低膽固醇的益處遠遠超過了胰島素抵抗的輕微增加所帶來的害處」,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遺傳學教授兼遺傳學系主任邁克爾·斯奈德(Michael Snyder)告訴《大紀元時報》。

但根據斯奈德博士的說法,研究人員仍然不清楚他汀類藥物的兩面性。他與合作者進行了多項研究,調查了他汀類藥物使用與胰島素不耐受之間的相關性。

斯奈德博士說,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也是導致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減輕體重可以抵消他汀類藥物的影響。

為什麼他汀類藥物會消耗能量?

疲勞感和肌肉疼痛似乎在使用他汀類藥物時很常見。一項針對350多名他汀類藥物使用者的發現,93%的人報告肌肉疼痛和疲勞,而85%的人報告感覺虛弱。

「這並不奇怪,因為他汀類藥物對輔酶Q-10(CoQ10)的影響有據可查。輔酶Q-10是線粒體功能的主要輔助因子」,擁有理事會認證的自然療法醫生諾德·史密斯(Node Smith)醫生告訴《大紀元時報》。線粒體在細胞水平上為整個身體創造能量。因此,消耗CoQ10,會使他汀類藥物消耗身體細胞的能量。

發表在《英國臨床藥理學雜誌》(the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上的一封致指出,服用他汀類藥物並同時補充輔酶Q10的人不太可能出現慢性疲勞。

史密斯醫生說,他的許多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都報告經歷了持續的肌肉疼痛、虛弱、疲勞和腦霧。

「其中一些患者是非常熱愛運動的人。他們感到困惑,為什麼他們不能再鍛鍊。」他補充說,「如果我在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身上看到這種表現,我幾乎總是會認為他汀類藥物至少是一個促成因素。我會和患者討論用另一種療法取代它。」

他汀類藥物通常與煙酸(Niacin,也稱維生素B3,台灣稱菸鹼酸)一起使用,煙酸已被推薦用於,因為它對血脂水平有積極影響。

根據史密斯醫生的說法,煙酸是替代他汀類藥物最常見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在我勸患者停止服用的所有藥物中,他汀類藥物是最簡單,最不令人擔心的。患者通常有最好的結果,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幾乎立即感覺好轉。」

煙酸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當膽固醇水平過高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在動脈中積聚斑塊。一項針對300多人的發現,煙酸還會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吸收血液中其他形式的膽固醇,並將其帶回肝臟進行去除。此外,煙酸會降低甘油三酯,這是血液中的一種脂肪。

史密斯醫生說,優化的煙酸治療每月花費患者15至30美元,值得在服用他汀類藥物之前嘗試。

有發現,煙酸和他汀類藥物的結合可能優於單獨使用他汀類藥物。史密斯醫生在他的實踐中觀察到了類似的結果,儘管另外一些表明並非如此。

他說,由於煙酸有帶來潮熱的副作用,所以很多人不願意使用它。煙酸潮熱會產生大約30分鐘的輕微刺熱感,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會感到不舒服和精神壓力。

大約15年前,蠟衣煙酸片(wax-coated niacin tablet)被開發出來。根據史密斯醫生的說法,它們使服用高劑量煙酸成為可能,同時減少大多數人的潮熱。一些抵消副作用的方法,如將煙酸與食物或小蘇打一起服用,也可以提供幫助。

然而,史密斯醫生警告說,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一種遺傳性疾病)的人可能需要更積極的治療,可能包括他汀類藥物。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責任編輯:李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