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韓國做前車之鑑 台灣簽服貿「恐被中國倒灌」
【大紀元2023年07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侯駿霖台灣台北報導)2024年總統大選提前開打,兩岸、民生等各議題成為攻防焦點,而日前在野陣營提出重啟《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談判,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財經網美胡采蘋說,香港、韓國都與中國簽過服貿,但他們服貿出口連年下跌,「有前車之鑑,台灣跟中國簽勢必有所犧牲,甚至服貿恐被中國倒灌。」
胡采蘋在YouTube頻道「追劇時間Emmy」中以台灣重啟服貿等議題發布系列影片,胡采蘋說,到台灣長期服務貿易呈現逆差,與中國要簽訂協議,恐犧牲許多產業利益、應居高思危。
國家之間互相開放市場,胡采蘋說,耳熟能詳的大型經貿組織如WTO、CPTPP、RCEP等,都是基於比較利益原則的理論,也就是每個國家有不同的經濟強項,無論美國、中國、台灣都應該做最有效益的事情。舉例來說,現在很少看到美國投資紡織廠,成衣多由中國製造較多。
她說,各國現今簽訂的服貿協議,幾乎脫胎自WTO在1995年簽訂的服務貿易協定(GATS),現在爭議的兩岸服貿協議,有許多地方就引用GATS條文。
值得注意的是,胡采蘋說,一般人可能認為服務貿易是餐飲、按摩這些民生消費,也比較直覺,但範圍其實還涵蓋了電信、金融、保險、運輸、旅遊、網路服務、電商平台、電影、廣告等諸多面向,因此「簽訂貿易協定不是只有產業得利,也會有產業犧牲」。
台灣當初選擇電子產業作為強項加入WTO,胡采蘋說,當時普遍認為台灣犧牲了農業,因為從外國購買農產品更划算,引發很大爭議,但也同時塑造半導體產業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
「台灣在2010年至2019年就是一個服務貿易的逆差國」,胡采蘋說,如果要談服貿,台灣既有的優勢或產業競爭力其實並不強,勢必與中國簽訂協議後,犧牲的產業會比較多。
而胡采蘋在同系列的下一部影片分析中國的服貿實力,她說,2022年中國服貿出口是4,200多億美元,金額是台灣的7倍,按理而言,這樣的數字要分別除以兩國的GDP再做比較,而且會得出台灣服貿出口占GDP比重較大、台灣服貿出口比中國強的結果。
但是,胡采蘋說,實際而言,台灣如果開放市場,面臨的會是中國大型企業的競爭,比如MOMO購物網的比較對手會是阿里巴巴,PChome的對手是京東商城,而國泰金控則會被拿來跟中國工商銀行比較。
她說,屆時,中國公司會來台灣營運,這些大型公司的服務貿易金額是我方業者的不知道多少倍,以阿里巴巴舉例,他可以透過大數據蒐集旗下淘寶等平台的成交資料,進而分析出有貸款需求的商家,等於已經做了徵信的工作。
另外,胡采蘋說,阿里巴巴有自己的運算晶片平頭哥,足以處理雙11等大型購物節帶來的網路流量,未來如果台灣廠商透過服貿買這些服務,「台灣廠商要怎麼自己開發相關技術?要怎麼跟這些重量級業者競爭?」
中國是服貿的大逆差國,過去每年服貿逆差是2千多億美元,近年縮小到300、400億美元的逆差,這代表「中國沒有再向國外採購那麼多服務,這可能跟中國經濟下滑有關」。不過,卻可以看到中國賣出去的服貿數字捷捷上升,台灣十年來服貿由364億美元成長到582億美元,漲幅高達六成,而中國是由2,070億美元,成長到4,240億美元,漲幅高達104%,「確定台灣要跟中國打嗎?」
「台灣跟中國簽服貿的意義是什麼?」胡采蘋說,難道大家想看到台灣的服貿產業被「團滅」,尤其是如果中國大型企業都來台灣大手筆投資,「台灣還會剩多少企業?台灣會接到充斥中國的各種公司。」台灣犧牲的是台灣人的就業與創業等機會,是政府收取更多稅收的機會。
另外,胡采蘋更以香港的服貿情況為例,她說,香港是服貿大國,在2003年中國簽訂CEPA,等同於港澳版的ECFA,其中包含了服貿協議,而香港初期確實憑藉著金融業優勢,在服貿產值中扶搖直上,並在2018年達到巔峰,但在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中港交惡之後,香港服貿金額連年大跌,「簽服貿真的有正面效應嗎?」
韓國的部分,胡采蘋說,韓國在2015年跟中國簽FTA,內容包括服務貿易協議,但韓國的服貿出口非但沒有成長,還持續的在下跌,本來對中國是服貿順差,在2015年後幾度變為逆差,「中韓FTA對服貿一點幫助都沒有。」、「韓國恐怕是台灣的前車之鑑,台灣如果簽服貿,很可能被中國倒灌。」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