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玉米渾身是寶 護眼防癌 做成茶還利尿降血糖

文/胡乃文、王賀、Anne Lee

玉米渾身是寶,玉米鬚茶可改善腎病,利尿消腫降血糖。(Shutterstock)
人氣: 207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玉米被稱為黃金作物,它不僅是一種美味的食物,在中醫看來也是一種有益的藥材。多吃玉米有助護眼、防癌,而玉米的根、葉、鬚都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疾病。

玉米包括基因改造玉米和非基因改造玉米,我們這裡所談到的是非基因改造玉米。

玉米護眼、防胃癌

◎ 吃玉米補黃斑色素 護眼防藍光

玉米富含玉米黃素和葉黃素,這兩種物質都是抗氧化劑,可以抵抗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所產生的藍光,保護眼睛,預防視網膜黃斑部的病變。

玉米黃素和葉黃素是視網膜黃斑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項針對超過4萬名參與者的發現,飲食中增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攝入量顯著降低了老年白內障發病的風險,降低了失明的概率。

◎ 補充膳食纖維防胃癌

此外,玉米中的膳食纖維也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吸附和排出體內的有害物質,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2020年發表在《營養雜誌(Nutrition Journal)》上的一項,全穀物的攝入量與罹患消化道癌症風險呈負相關 。比較全穀物攝入量最高的參與者與最低攝入量的參與者,研究人員發現,攝入全穀物最多的參與者患大腸癌、胃癌和食道癌的風險分別降低了11%、36%和46%。

◎ 紫玉米含花青素 可抗氧化

最常見的玉米有白玉米、水果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

甜玉米分黃色和白色兩種,顆粒小而圓潤,皮薄肉嫩,香甜可口。甜玉米可以跟排骨一起煮成湯,或者用清水煮熟後直接食用。

水果玉米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品種,它鮮甜多汁,非常受歡迎。它可以生吃或煮熟吃,煮食約需5分鐘,煮太久會失去甜度。

糯玉米有白色、紫黑色和紫白相間三種顏色,外觀霧霧的不透光,口感Q彈有咬勁,還帶有黏性。紫色玉米富含花青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能夠維持身體的健康。

紫白相間的糯玉米。(Shutterstock)

2道養生玉米食譜

● 蘿蔔玉米排骨湯

食材(4人份電鍋料理):小排骨300克、白蘿蔔1根、玉米2支、紅蘿蔔1根、水1500毫升。

作法:

  1. 排骨汆燙去血水,玉米切塊,白蘿蔔和紅蘿蔔各切塊。
  2. 把排骨、蘿蔔和玉米放入內鍋,注入1500毫升的水,外鍋放一杯半的水。
  3. 待電鍋跳起後,再加入一點鹽調味即可。

● 雙色彩椒炒玉米筍

玉米筍就是還沒有成熟的小玉米,熱量很低,烤、煮、炒食皆宜,纖維好,無負擔。介紹一道色彩繽紛、口感豐富、營養均衡的菜餚。

食材:玉米筍8根、黃紅彩椒各半個、甜碗豆6個、鮮蝦200克、鮮香菇2朵、蒜2粒切片。

調味料:蠔油1大匙、醬油2小匙、鹽1/2小匙、胡椒粉1/2小匙。

作法:

  1. 玉米筍切斜段、黃紅彩椒去籽切絲、甜碗豆去頭尾、鮮香菇切片、紅蘿蔔去皮切絲。
  2. 玉米筍和甜豆入滾水中汆燙30秒,撈出備用。
  3. 蝦去殼後用熱水燙10秒撈出備用。
  4. 中火,炒鍋入兩匙油,入蒜爆香,再入紅蘿蔔絲,鮮香菇片炒一下,再入玉米筍、甜豆、彩椒絲和蝦仁快速翻炒,加入調味料拌炒即可。

玉米鬚茶改善腎病 利尿消腫降血糖

做玉米時,不要急著把玉米鬚丟掉,它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利尿、降血糖的天然藥材。在臨床上,醫生有時會建議病人煮玉米鬚茶來喝,用來改善小便不暢,還可以幫助控制血糖。玉米鬚也可以改善腎臟病,健胃消食,利水消腫。

你可以到中藥房或草藥店買玉米鬚,或者到菜市場買玉米的時候,跟賣家要求留下玉米鬚。你也可以收集其他人不要的玉米鬚,回家洗乾淨晾乾。

● 玉米鬚茶的作法:

準備玉米鬚和陳皮各75克(2兩),大麥30g,加入1000毫升的水煮滾,再用小火煮5分鐘即可。

玉米鬚茶有助於改善腎病,利尿消腫降血糖。(Shuterstock)

● 尿頻尿痛急玉米鬚+玉米根

如果你容易尿頻、尿急,除了喝玉米鬚茶外,還有一個小秘方,就是用玉米根和玉米鬚煮茶。玉米根也有利尿的功效。你可以到草藥店或農夫那裡買到玉米根。

玉米鬚和玉米根各用30克,用水煎成湯,去掉渣滓即可飲用。可以加一點白糖,也可不加。

● 尿路結石 試用玉米根和葉

如果你有尿路結石的問題,可能會感覺小便淋漓不盡,甚至有沙石從尿道排出,非常疼痛。這時候你可以試試用玉米根和葉來治療。

這個方法源自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把玉米根和葉洗乾淨切碎,用水煎成湯,頻頻飲用。這樣可以幫助利尿排出結石,減少疼痛。

玉米吃多會發胖

不過還請留意,玉米吃過量會發胖。玉米並非蔬菜,而是屬於穀物類,吃一根到一根半的玉米,就相當於吃下一碗白米飯,因此吃玉米時要減少其它穀物份量。@

了解玉米養生知識,請點看下方視頻: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張曉慧、李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