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並非年長者的專利,隨著飲食和生活環境的變化,青壯年罹癌的機率也在上升,究竟有哪些因素讓人患上癌症?我們應該當心哪些一級致癌物?
2022年《自然評論-臨床腫瘤學》(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刊登的一項顯示,在過去的幾十年裡,50歲以下的中年、青年人癌症發病率有所增加。這與年輕人接觸到的致癌風險因素有關,包括飲食、生活方式、肥胖、環境致癌物以及微生態等。
易致癌的6類食物
目前的科學研究已經發現某些食物或飲食習慣與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以下是總結一些與致癌風險增加相關的食物或飲食習慣,這些食物或飲食習慣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導致癌症,但它們與癌症的發生風險增加有關。
☉加工肉類
大量攝入加工肉類,如燻肉、醃製肉、午餐肉、熱狗等,與結腸癌和胃癌的風險增加相關。2022年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上的一項發現,進食加工食品最多的男性比起進食加工食品較少的男性,得大腸癌的風險高了29%。
☉紅肉
高量攝入紅肉,如牛肉、豬肉和羊肉,與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有關。《新英格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0年刊登的一項顯示,每天吃豬肉、牛肉、羊肉的女性相比起很少吃紅肉的女性,患有結腸癌的概率是2.49倍。
☉炸食和高溫烹調
經常食用高溫油炸食物、烤肉和燒烤食品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如多環芳烴(PAHs)和丙烯醯胺。
☉高糖飲料
高糖飲料和果汁含有大量添加糖,過量攝入與肥胖、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如結腸癌和乳腺癌的風險增加相關。
《英國醫學期刊-腸胃》(BMJ GUT)刊登的一項發現,喝含糖飲料與年輕人感染大腸癌的風險顯著相關。對於13歲到18歲的青少年,每天多喝一份含糖飲料,在50歲以前患有大腸癌的風險就增加32%。
☉高鹽及醃製食品
長期攝入過多的鹽,如高鹽飲食和鹽醃食品,與胃癌的風險增加相關。
☉飲酒
過量飲酒與口腔、喉嚨、食管、肝臟、結腸和乳腺等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相關。2021年刊登在《刺針-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的估計,在2020年診斷發現的癌症個案中,超過74萬人的癌症是由喝酒導致的,佔所有新癌症個案的4.1%。
為了降低患癌症的風險,建議多攝入蔬菜、水果和全穀物;適度攝入蛋白質,選擇瘦肉、魚類和植物蛋白;控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量;減少高溫烹調和炸食的頻率;限制鹽的攝入。
6種環境致癌物
環境致癌物是指存在於環境中的物質或因素,與癌症的發生風險增加有關。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環境致癌物:
☉空氣污染物
空氣中的污染物可以包括顆粒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多環芳烴等。某些顆粒物和空氣污染物與肺癌、呼吸系統疾病和其他癌症的風險增加相關。
☉水污染物
水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屬(如鎘、鉻、鉛)、有機污染物(如多氯聯苯、多溴聯苯醚)、農藥殘留物等與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相關。
☉輻射
離子輻射(如X射線和伽馬射線)和非離子輻射(如紫外線)與癌症的風險增加相關。長期暴露於高劑量的輻射可能增加白血病、甲狀腺癌、皮膚癌等的發病風險。
☉化學物質
許多化學物質,如苯、苯胺、多氯聯苯、甲醛等被認為是環境致癌物。這些物質存在於工業廢水、工作場所、家庭用品等環境中,與癌症的風險增加相關。
☉食品添加劑
某些食品添加劑和防腐劑,如亞硝酸鹽、亞硝酸胺,被認為與胃癌和結腸癌的風險增加相關。
☉某些職業環境
一些職業環境暴露於有害物質和致癌物,如石棉、砷、苯、重金屬等,可能增加癌症的發生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環境致癌物的風險取決於暴露水準、暴露時間以及個人的敏感性。保持環境的清潔和健康,遵循相關的安全和防護措施,以及減少暴露於致癌物的可能性是減少環境致癌風險的重要措施。
了解這些一級致癌物
一級致癌物指的是被(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簡稱IARC)確定為對人類有致癌風險的物質。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被IARC分類為一級致癌物的物質或因素:
☉菸草和菸草煙霧:包括香菸、雪茄、菸斗等菸草製品的使用以及二手菸暴露。
☉粒子物質:包括空氣中的某些顆粒物質,如石棉、矽肺塵、鎳、鉻等。長期接觸石棉可以增加肺癌、間皮瘤等風險。
☉苯:常見於石油和化學工業,暴露於苯可能導致白血病等惡性腫瘤。
☉甲醛:廣泛應用於建築材料、家具、膠合板等,長期暴露於甲醛可增加鼻咽癌和鼻腔腺癌的風險。
☉石油產品:如煤焦油、瀝青等,長期接觸可增加皮膚癌和肺癌的風險。
☉移護寧(Azathioprine)和苯丙酮酸(Cyclophosphamide):一些化療藥物,用於免疫抑制和抗癌治療,被認為對人類有致癌風險。
這些是一些常見的一級致癌物,但還有其他物質也被歸類為一級致癌物。需要注意的是,物質的致癌性評估是基於潛在的致癌風險,實際風險取決於接觸程度、暴露時間和個人敏感性等因素。@◇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張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