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6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淇晴香港報導)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晚上睡得很輕或者睡不著覺,容易驚醒,早晨醒來還是感覺很疲憊?脊骨神經專家提醒,這些狀況可能是脊椎問題引起的。
很多時候我們會說「站姿要正確,不要駝背」,覺得這是一個儀態問題,但是你知道嗎?如果身體姿勢不正確,會令你的脊椎出問題,從而對健康有很深遠的影響。
美國及加拿大脊骨神經醫師黃如玉在《體態,決定你的健康》一書中提到,多年前她的母親就經常抱怨睡眠質量不好,並嘗試了很多方法,包括不斷購買越來越貴的枕頭、改變飲食、戒掉咖啡因、進行日間運動,卻都無濟於事,只能依賴安眠藥入睡,然而日間精神卻仍不好,還經常出現頭痛、頭脹的症狀,還感到痠痛,生活品質每下愈況。
黃如玉說,後來在醫學院學習脊骨神經醫學的時候,她才知道長期姿勢不正確,會導致頸椎受力不平衡,關節錯位。當頸椎弧度過直時,頸椎和頸部肌肉無法得到休息;更嚴重時,頸椎關節會壓迫附近的神經,發出錯誤的訊息,干擾睡眠。
結合過往的情況,黃如玉懷疑她母親多年來失眠的問題可能與脊椎有關,於是就帶母親去看了一位脊骨神經科醫生。經過矯正脊椎後,黃如玉母親的睡眠狀況真的大幅改善,治療大概三個月後,她終於擺脫失眠困擾,不僅睡眠充足,而且質量也變得非常好。
脊柱是身體支柱 保護中樞神經系統
身體就像一座摩天大樓,脊柱就是大樓的支柱,支撐著我們的身體。脊柱由上到下分成頸椎、胸椎、腰椎、薦骨和尾骨。在人體大樓的最頂端層,頸椎承擔著重要的使命,支撐著我們的頭部,讓我們可以自由地轉動頭部。
脊柱由33節脊椎骨組成,每個脊椎骨之間會形成椎間孔,可以讓脊髓神經將訊息傳遞到身體各個部位。脊髓共有三十一對脊髓神經,包括八對頸神經、十二對胸神經、五對腰神經、五對薦神經和一對尾神經,脊髓和腦構成了我們身體的中樞神經系統,負責控制人體的一切運作。無論是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還是控制手腳動作、感覺和保持平衡等,都需要脊髓中的神經來傳達訊息。
然而,當脊椎受到壓力失衡時,相鄰的脊髓神經就會受到壓迫,影響神經訊息的傳達,一旦神經訊息傳達受阻,身體功能自然受到影響。
睡眠與脊椎健康密不可分。2023年4月,一項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期刊上的研究指出,根據2016至2018年全美健康訪談調查的數據,與沒有脊柱疼痛的病例相比,睡眠問題增加了脊柱疼痛的患病機率約180%。
怎樣選合適的枕頭和床墊?
寢具對人的脊椎而言非常重要,適合的寢具可以保護脊椎。
黃如玉在書中提到,從脊骨醫學的角度來看,她比較推薦獨立筒系列的彈簧床墊,獨立筒的支撐方式是屬於多點的平均支撐,人體需要較多支撐點的骨盆、背部、肩膀等,都可以獲得足夠的支撐。而且因為每個彈簧是分開獨立的,腰椎、膝蓋等比較凹陷的區塊,也可以和床墊完全貼合。
她提醒,挑選床墊時一定要試躺一下,軟硬度可以根據個人的體重來選擇。所謂軟硬適中的床墊是指,當你躺下去時,它的彈性不會過於強烈而造成反彈,也不會因太過柔軟而整個塌陷。
頸椎的弧度就像是一個壓力緩衝器,如果一直保持不良姿勢,頸椎就會受到壓力,不僅影響到頸部肌肉的休息,還可能對附近的神經造成壓迫,導致失眠等問題。
黃如玉表示,枕頭的作用在於填補和支撐平躺時頸椎與床之間的空隙,來維持頸椎應有的弧度,不會因為平躺時的地心引力讓頸椎弧度改變。
她認為選擇枕頭時,必須注意材質和高度兩大重點。黃如玉推薦彈性很好的乳膠枕頭。她表示,最適合的枕頭高度,是在平躺時下巴能與地面平行,不會往上或往下傾斜;在側躺時,肩膀到耳朵和頭之間都要被支撐到,而下巴依舊維持在兩個鎖骨中間。
保持良好體態 有助於維護身體功能
除了晚上睡覺之外,日間也要注意保持好的體態姿勢。台灣中醫師胡乃文也提醒大家,不要經常躺在沙發或者床上看手機,因為這樣可能損傷脊椎,而我們每日的躺姿、坐姿和站姿,都可能導致脊椎側彎,影響健康。
脊椎是身體的骨架,其保護的中樞神經是控制身體各部位運作的唯一訊息通道。無論是自主控制的行動,例如行走、跳躍、抓實東西,還是人體其它功能例如心跳、消化、呼吸、血液循環等,都是靠神經傳遞訊息給大腦,然後大腦根據身體狀況做出調節。
例如當我們吃了一些不乾淨的食物,神經會通過脊椎將這項訊息傳送到大腦,然後大腦會根據身體狀況做出反應,可能會以腹瀉或者嘔吐的方式,幫助我們將有毒物質排出,減低對身體的傷害。
黃如玉還在《超逆齡!脊骨神經深層抗老魔法,有效告別初老,再現青春奇蹟》一書中提到,身體每7年會將細胞「換新」一次,因為要不斷淘汰老化或功能欠佳的組織,然後產生新組織,才可以保持健康,這也就是身體的「自癒力」。要提高自癒力,就要確保脊椎、骨骼、關節、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健康運作,讓身體各部位獲得充足的養分和訊息交流,幫助身體加強修復和淘汰能力,令身體維持更好的狀態。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