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君權神授的英王加冕禮
【大紀元2023年06月01日訊】「加冕」對於香港人並不陌生,甚至有點膩了。不是嗎?自1973年起,無綫電視主辦的「香港小姐」競選,每年的冠軍佳麗都會進行「加冕」。換言之,一個國家於新王繼位才有一次的加冕,香港人每年都看得到,而且同樣備有王冠、權杖、寶座等「聖物」,所以「加冕」並不罕見。此風在中國大陸更甚,「加冕」一詞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生重大慶典如大學畢業禮、婚禮,甚至入住dream house,都說成是「人生加冕時刻」。這是「crowning moment」西諺東傳的結果。
就算放在西方文化脈絡觀察,加冕似乎也不及從前般神聖。例如戇豆先生的《特務戇J》電影中,法國商人蘇華篡奪英國王位,戇J為了阻止,便大鬧加冕禮,主持儀式的坎特伯雷主教甚至被他脫下底褲驗明正身,在鏡頭前露出大大的臀部,加冕用的聖愛德華王冠亦被拋來拋去。一輪混戰後被加冕的竟變成戇J,然後由他以國王身份下令逮捕蘇華收場。加冕之所以「去神聖化」而成為幽默諷刺的對象,可以追溯到拿破崙。據說1804年在其加冕禮上,他從原本主持儀式的教宗皮烏斯七世手中搶過王冠,自己給自己加冕,從而動搖了「君權神授」的傳統。
因此,當歐洲的君主制國家紛紛放棄加冕時,英國查理三世的加冕禮反而變成了一種文化衝擊,復古味道甚濃,因此為全球所矚目。必須指出,就算在仍然實行加冕禮的英國,新王在加冕禮前已能完全履行君主的權力。例如著名的「不愛江山愛美人」愛德華八世,加冕前已出訪希臘、土耳其、加拿大等地;因堅持迎娶美國已婚婦人辛普森而決定退位,共計在位326日。
既然已經掌權,為何還要加冕?一來,這是順應傳統,但更重要的,這是確立「君權神授」的重要一步。有人說,整個儀式像一場話劇,但更準確的,應該說是一種「重演」(reenactment)。儀式重演二千多年前《聖經》那一幕,即祭司撒多(Zadok)膏立大衛之子所羅門為王,以標誌上帝對所羅門統治以色列的認可。這一幕象徵英國的君權為上帝賦與,合法且神聖。
不單如此,加冕禮上的儀仗用品,都被視為聖物。保存於倫敦塔內守衛森嚴的窩打老大樓內的王室寶物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加冕用的聖愛德華王冠。相傳它是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所用,後來他封聖後該冠亦隨之成為了聖物。17世紀英國內戰,該冠以及其他聖物被共和分子所毀,至查理二世復位後方重新仿造,仍命名為「聖愛德華王冠」,仍視之為聖物。現存的版本自1661年使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少數沒有被毀的聖物包括用作盛載聖膏的加冕匙 (coronation spoon),可追溯至十二世紀。
進行加冕禮的場地西敏寺,已有一千年歷史,王室大婚、新王加冕都在這裏舉行。以加冕而言,已有四十個君主在這裏舉行儀式,查理三世自然不會例外。今日科技先進,全球觀眾除了可以在網上觀看加冕直播外,還可以從官網下載「禮儀程序」(order of service)全文,所有細節包括每個人所講的每一句話都記錄在此。
認證
若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加禮冕是一個「來回聖殿又折返人間」的過程,一步一步將儀式推向授冠的高潮。
按照「禮儀程序」,加冕禮共有五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認證」,源自於西元十世紀前盎格魯—撒克遜部族統治時代,主禮人向東南西北四方輪流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効忠於「毫無疑問的君主」,被問者高喊「主佑查理國王」作回。
奉獻聖經
第二個部份是向新王獻上《聖經》。這部份有兩個地方值得注意。第一,這是加冕禮神聖之旅的開始。主禮人向查理三世說:「這是世界上能夠有的最寶貴之物。這裏就是智慧;這就是王室的律法;這就是上帝活生生的奧義。」
第二,獻《聖經》者是蘇格蘭教會大會主持人Iain Greenshields,這象徵着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地在靈性上的統一;兩地自亨利八世以來的宗教糾紛甚至因此而導致的內戰,已成歷史。
宣誓
接着便是宣誓。從誓辭可見,新王既要承諾保守世俗領土人民的福祉,更要捍衛英國聖公會、基督教律法等。查理三世誓言自己是「忠誠的新教徒」,然後眾人祈禱,請「在天上的榮光中登基」的耶和華眷顧其僕人查理三世,「賜給他智慧和愛的恩賜,使我們和所有你的子民都能生活在和平與繁榮之中」。既然耶和華已在榮光中登基,下一部份便是整個加冕禮最神聖的部份:受膏。
受膏
「受膏」的意思,表面上是由先知或祭司代表塗抹聖膏,確立君主的神聖地位,但實質上是由上帝親自膏立。這是基督教國家新君登位時體現「君權神授」最重要的儀式。正如上述,這部份旨在重現二千年前所羅門王膏立為王的一幕,新王要穿上純白色的衣服,象徵在上帝面前的純潔之身。受膏的過程,合唱團一直奏唱創作於1727年的《祭司撒多》,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由於這是君主與上帝之間的溝通,性質神聖,所以歷來都要將君主與現場分隔開。以前的做法,是以四位來自英國最高勳位的嘉德騎士團(Order of the Garter,前港督彭定康最近也獲委為一員)撐起一個金色布幕,但四週觀眾其實仍可見到整個過程。查理三世要求完全的私隱,改用圍板完全分隔,由禦林軍負責。該圍板圖案具豐富象徵意義,除了有天使與白鴿象徵聖靈外,中間還有一棵巨樹,植根於查理三世的徽章,樹上有56塊樹葉,上面寫有英聯邦56個成員國的名字。
在圍板內,坎特伯雷主教Justin Welby將聖膏按次塗在查理三世的手、胸和頭頂,完成後其肉身遂成聖體,準備接受加冕。
這裏應該特別指出,以前用的聖膏多是「國產」的,今次則是原產自聖地耶路撒冷,在該處的聖墓教堂被祝聖。耶路撒冷大主教亦親到西敏寺,參與塗抹聖膏儀式。
傳授聖物及加冕
已成聖體的查理三世,在這部份會接受一系列的聖物,包括中世紀騎士佩戴的馬刺、護臂甲、佩劍、象徵基督所統治世界的聖球(Orb)、象徵世俗權力的十字權杖、象徵行憐憫精神的白鴿權杖,以及象徵與人民立約的指環。
最後,當然就是聖愛德華冠。授冠時,所有人高呼「主佑查理國王」,西敏寺敲響聖鐘,倫敦塔、直布羅陀、百慕達、英國商船鳴響禮砲。
值得一提的是,聖物獻給新王之前,都會在現場壇前祝聖,讓聖靈加持。
登基及臣服之禮
既成聖體,亦已加冕,新王已準備好管治地上的國。接下來查理三世「回到人間」,由神職人員及國家要員陪同下進行「登基」(enthroning),並接受「臣服之禮」(homage)。1953年伊利沙伯二世加冕時,這部份維時甚久,除了接受王夫獻禮外,各級貴族都派代表獻上臣服之禮,以示效忠。
然而,可能由於查理三世年事已高,頭上配戴着重四磅多的王冠,又要手持聖物,不堪疲勞,所以這部份簡化了不少,僅坎特伯雷主教和威廉王子行禮,剩下的全部一次過在席間高呼臣服效忠便了事。
然後,便是王后卡米拉的簡化版加冕儀式,包括受膏、授冠、登基。
至此,加冕禮成,王室人員打道回府,在白金漢宮的露台接受群眾的祝福。
據報導,加冕禮的直播共有二千萬英國人收看,在基督教文化已遠不如當日的今天,加冕禮是碩果僅存的英國基督教大事。今天,加冕禮更多是像嘉年華,英國人浸淫在歡樂的氣氛之中,各種紀念物品應有盡有。然而,在殖民地年代的香港也不遑多樣。1953年女王加冕時香港除了築有巨型的慶祝牌樓外,市民亦會獲派牛奶嘜。1821年喬治四世加冕時,南美洲東南部一個島命名為「加冕島」、加拿大北部一個海灣命名為「加冕灣」,以示紀念。
香港於1997年「回歸」,本來我們每個人距離英國應該越來越遠,但2019年之後,英港竟然變成零距離,不少香港人甚至可以親身在英國、在倫敦親歷加冕。歷史的弔詭,至玄至妙。
文|楊穎宇
責任編輯: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