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5月17日訊】2020年初全球大爆發的COVID-19,似乎淡出2023年媒體焦點。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資料,截至2023年3月這一場瘟疫造成6億8千多萬人感染,死亡人數超過680萬人,但各界相信實際感染與死亡人數遠高於此,而且起因至今成謎。
2021年1月WHO專家團前往最早發現病例的中國武漢調查,只得到幾種可能途徑的模糊結論。本來WHO團隊規劃第二次調查,但是根據自然(Nature)雜誌今年3月報導,WHO專家團隊已經放棄第二階段調查,直接原因是距離疫情開始的時間已經太久,難以取得有效的資料或樣本。這個結果早在意料之中,事件現場早被清理,相關證人禁聲(或染疫死亡),調查人員的行程只能依照被調查對象安排,最好的結論也只能是模糊的結論。
世界衛生組織身為聯合國所屬機構,具有維護全人類健康的使命與權威,針對危害全人類的疫病進行起源調查以避免類似事件重演理所當然,這也是世衛存在的目的。但是,防疫遇到政治也得轉彎。疫情發生初期,武漢市中心醫院的李文亮醫師基於專業通知同業注意新的SARS流行被警示「發布不實言論」,疫情資訊遭到封鎖,首當其衝的中國人民無從知悉,無以自保,隨著人流,疫情快速擴散全球。澳洲前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要求聯合國針對Covid-19起源進行獨立調查,得到的回應是貿易制裁。
臺灣基於2003年SARS的經驗,果斷停止來自中國的旅客入境,成立防疫指揮中心快速因應,調配防疫物資,成功擋住第一波疫情,甚至後來能夠提供友邦防疫物資。回顧這段歷程,我個人不禁想到,如果Covid-19爆發當時臺灣是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子,以臺灣的醫療資源與處理SARS的經驗,可以成為全球衛生體系的吹哨者,提醒其他會員國注意防範,分享防疫經驗、提供建議,或許能減少這場疫情帶來的生離死別以及巨大的經濟損失。
臺灣從2009年到2016年曾經以觀察員身分獲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2017年到2022年WHO沒有再邀請臺灣出席WHA,臺灣參與世界衛生體系受到嚴重擠壓,無論訊息的交流或醫療資源分配都受影響。以臺灣2357萬人口、疫情前(2018年)將近2900萬人次進出、6189億美元貿易量,出口全球排名18名、出口全球17名的量體以及東亞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成為傳染病防疫破口,對全球公共衛生、經濟、地緣安全都是難以承受災難,何況臺灣的醫療制度與經濟實力都屬於全球前段班,有能力也有意願付出。
世界早已全球一體,疫病傳播沒有國界、種族、年齡、貧富、職業之分,所以需要「世界衛生組織」這樣的國際組織存在,以普世原則納入所有人民。然而,在這樣一個攸關全人類健康的核心組織,終究還是向政治壓力屈服。2022年第75屆世界衛生大會(WHA)臺灣的友邦提出「邀請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WHA」的提案中指出,WHO是以確保並推動人類健康和福祉為目標,而臺灣在COVID-19的全球公衛危機中,「臺灣處理疫情爆發的經驗與專業對於建構後疫情復甦的全球努力可發揮價值」,但世衛在中國以「一中原則One China Principal 」施加壓力後,仍拒絕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大會。
COVID-19在全球努力下,威脅逐漸減低,但這不會是最後一場全球疫情。中國以政治力扭曲醫療專業以圖卸責的錯誤示範,如果不能及時導正,回歸醫學專業,下一波疫情來臨時,各國以及世界衛生組織難以處理掩蓋疫情的疫情破口。讓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對世界衛生體系而言有利無害,不僅能平衡世衛體系的運作,也讓臺灣的醫療能力對國際社會有所貢獻,更能造福全人類,包括中國人民在內。
2023年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5月21日起在日內瓦召開,為了全球人類的福祉,我衷心期望世界衛生組織回歸成立初衷,讓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會議!
投書人:Fiona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