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5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紫馨台灣台北報導)台灣與國際教育成就評量學會(IEA)於16日同步公布「國際閱讀素養調查2021」(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結果,共有57個國家及地區參與,台灣學生整體表現成績平均544分,與瑞典並列第7名,雖比前一次成績略降,但排名維持穩定、並前進1個名次。
國際教育成就評量協會每5年會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進行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其閱讀理解測驗包括「直接提取訊息」、「推論分析」、「詮釋整合」和「比較評估」四個層次的問題,藉由施測結果作為改善國家閱讀教育政策、閱讀教學方法以及閱讀習慣的依據。
台灣自2006年首次參加施測,當時在45個參加地區中排名22,而上一次、2016年台灣學生平均拿到559分,與英格蘭、挪威並列第8名;本次施測於2021年進行、為第4次參加,平均分數為544分。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張郁雯說明,本次測驗結果可以看出女學生成績明顯比男學生好,在施測學生平均年齡10.2歲的44個國家中排名第7,名次與2016年相近。2021年以新加坡、香港、俄羅斯分居前三名,次有英國、芬蘭、波蘭、台灣、瑞典。
學生的說明文成績 明顯優於故事體
張郁雯指出,本屆台灣學生在故事體平均分數為533分(排名第17名),在說明文平均分數為549分(排名第7名),台灣學童在說明文的成績表現明顯較故事體好(故事體是附帶插圖的完整短篇小說或故事情節;說明文是附帶圖表、地圖、插圖、照片或表格的連續與非連續文本)。
對於說明文與故事體分數差距很大的原因,張郁雯認為,學生在做相關測驗時,會覺得他就是在測驗,因此會認為必須找到資訊來回答問題,比較不像在讀故事的時候那種文學賞析,因此碰到文學問題,學生可能就變得比較不會回答,若轉變教學方式,或許分數就有機會提升。
若進一步分析影響學生閱讀表現的因素,張郁雯指出,學生閱讀自信、閱讀興趣及數位自我效能越高,則閱讀表現就越好;在家庭因素方面,父母閱讀態度越好,學生閱讀表現越好,且學前父母越常與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活動,學生閱讀表現越好,但父母喜愛閱讀的比例有下降趨勢;在學校與教學部分,學校越重視學習,則閱讀表現越好。
閱讀從小扎根 家長應成為榜樣
張郁雯總結,2021年台灣學生閱讀的表現在世界排名穩定,學校可使用的電腦資源明顯提升,家中有數位資源很重要,可是學生擁有自己的數位載具不一定更好,營造正向的學習環境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表現,家庭的親子共讀也是影響學生閱讀表現的重要因子。
根據研究結果,張郁雯希望閱讀教學再升級,她指出,台灣學生的閱讀表現有很大的進步,但是若要更上一層樓,必須要增進詮釋整合的理解和故事體的表現,思考是閱讀的核心,建議老師應該要比較常使用高層次的閱讀策略,引導孩子在更小的年級就進行高層次思考。
張郁雯認為,閱讀應從小扎根,希望學前的閱讀活動能更加強,並鼓勵家長樂於閱讀、作為孩子閱讀的榜樣。目前民眾的生活離不開3C,而數位媒介在教育、工作和娛樂都有很大的影響,家長、教師應及早教導學生將數位載具用於學習目的。◇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