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3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58歲的劉小姐因為糞便有血數日,擔心自己是罹患大腸癌而煩惱不已,在家人陪同下到醫院就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為結腸憩室出血,醫師當下進行止血治療後,狀況立即獲得改善,也讓劉小姐鬆了一口氣。
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李斯凱表示,下消化道出血多數來自大腸直腸處,造成的原因包含:痔瘡、大腸瘜肉、腫瘤、血管異常增生、感染性或缺血性大腸炎等,此次個案因大腸憩室出血也是原因之一。
大腸憩室是指大腸壁上的黏膜向外突出腸壁肌肉層而形成的囊狀構造,大多發生在乙狀結腸處(左側大腸),與飲食習慣(多肉及多精緻食物)和較少攝取高纖食物有關,發生的機率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
大部分的大腸憩室病人多無症狀或症狀輕微,例如:間歇性腹痛、腹脹、排便習慣不規則等,通常出現併發症時才會發現有大腸憩室,而常見的併發症為憩室出血及憩室炎,其它的併發症則是形成廔管或腸阻塞。造成憩室出血的原因,可能是憩室附近的小血管受到長期的損傷所引起,因此會形成血便;憩室炎則是因糞便卡在憩室內造成糞石,進而使憩室內的黏膜產生慢性發炎,會出現左側腹痛、發燒、噁心嘔吐、便祕或腹瀉、解尿困難及頻尿等症狀,嚴重可能造成急性腹膜炎、敗血症及休克。
李斯凱醫師提醒,想要預防大腸憩室,可以從改變飲食習慣著手,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多喝水、適量肉類,並減少食用精緻食物。若出現憩室出血或發炎的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才不致延誤病情。◇
責任編輯:黃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