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應該沒有人喜歡這個主題。因為維生素的銷售人員,常會覺得這些評論太艱深而過於醫學;而醫療人員又認為這樣不夠接近醫學。不過事實就是事實,以下則是我的闡述:
大部份在商店內販售的維生素產品,都含有人工合成的維生素粉末。雖然從事製造維生素粉末的廠商很少,但是它們通常都是非常大型的製藥公司。
不過「大」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些實驗室做出來的維生素,常常比濃縮的天然食品還要便宜太多了;而且合成維生素的成效頗佳,即便小小一片實驗室研製的補充錠,都能帶來極佳的保健效果。
在健康商店與一般藥局所售的營養補給品中,最大的差別就是有些合成物質不會添加到維生素裡。舉例來說,大部份天然品牌的產品都不會添加人工化學色素,而這是很值得鼓勵的一件事。不過,幾乎所有品牌的營養補充錠都含有填料與賦形劑,因為這樣才能夠維持錠劑的塑形。
既然填料與賦形劑的成份相去頗鉅,所以如果您想知道各家品牌添加了什麼在賦形劑裡面,唯一的方法就是親自寫信詢問廠商。以下維生素補給品的成分是符合標準的,例如:磷酸鈣化合物(calcium-phosphate compounds)、麥芽糊精(maltodextrin)、二氧化矽(silica or silicon dioxide)、纖維素(cellulose)、硬脂酸(stearates or stearic acid)等,這些都是相當常見且公認對人體無害的物質。
即使是從實驗室製造出來的維生素,也可以稱得上是「天然的」。以維生素C 為例,它是工廠利用澱粉所製造出來的。但是,澱粉所製造的維生素C 與柳橙原汁中的維生素C 完全相同嗎?雖然大部份生化學家持肯定的看法(註);但真正一分高下的,在於兩者所能達到的效益。
高劑量人工轉化的維生素C(抗壞血酸),能夠有效對抗病毒性及細菌性疾病,以及其他不計其數的病症;另一方面,就算自食物中萃煉的天然維生素C可能會更加有效,但由於價格實在過於昂貴,不合符經濟效益。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天然的維生素明顯優於合成者;而其中最好的例子則是維生素E。天然形態的維生素E被稱作「D-ALPHA-生育酚(D-alpha-tocopherol)」,只有從植物油才能夠提取出來;至於從石化產品中合成的維生素E則被稱為「DL-ALPHA-生育酚(DL-alpha-tocopherol)」。
名字看起來差不多吧?但是有大量證據足以顯示,比起合成形態的維生素E,天然形態E對人體的幫助更大,價格也很昂貴,但仍在合理範圍內。
所以如果要選擇維生素E的補充品,您最好尋找D-ALPHA-生育酚這種天然形態的。可能的話,選擇含有附加輔助因子(cofactors)的維生素E(又稱為「天然混合維生素E」)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到底有多少表面上看似天然的棕色瓶子,它們配上天然的標籤包裝、取了恰似天然的品牌名稱,但裡頭裝的其實是合成品?我曾經買過一個包裝看起來不可能騙人的產品,但後來才發現裡頭丸劑的顏色竟然是耀眼而接近放射性的粉紅色。聽起來很怪,但卻是千真萬確的。我還保存到現在,好讓我在演講的時候可以拿出來作為證據。
科學研究中的「反維生素偏見」
1.牛肉在哪裡?媒體報導中,所引用的原始研究比重佔有多少?您所獲取的究竟是未經證實的消息,還是有數據佐證的研究結果?負責撰文的新聞工作者,是否事先參閱過原始文獻?
2.研究的主題及方法究竟為何?它是體外(試管),還是體內(動物)實驗?是否經過人體臨床實驗?還是僅止於一個對應到現實生活上的臆測?
3.順著錢潮找線索。哪個單位為這項研究出資?食品加工業者、製藥巨頭,以及財大氣粗的金主,利用資金握有決定研究走向與方法的主導權。這點很難改變,因為研究者不太可能作出讓背後金主難堪的研究結論。其資金來源,答案可能就藏在論文末頁,致謝的段落裡。就算沒有,論文也會提供主要作者群的通訊地址,主動寫信詢問他們吧!
4.確認劑量多寡。任何相關研究,其維生素C 每日使用劑量若低於2,000 毫克,無疑是白費功夫;任何相關研究,其維生素E每日使用劑量若低於400IU,也只是徒勞無功;任何相關研究,其菸鹼酸每日使用劑量若低於1,000 毫克,同樣也是枉費心力、不具參考價值。
5.確認補充品的使用形式。研究中所使用的維生素是天然還是合成的?任何關於胡蘿蔔素的研究,若使用合成形式的β 胡蘿蔔素,就不具參考價值;同樣地,使用DL-ALPHA- 生育酚的維生素E 研究也失去其意義。
6.利用「鮑林法則」(Pauling Principle),讀完通篇研究,並為自己闡釋資料的意義。千萬不要依賴作者給予的總結或推論。因為萊納斯‧ 鮑林(Linus Pauling)一再地指出,許多研究者常會忽略,或是摒棄他們研究中明顯的統計意義。而這樣的行為可能是人為疏失,也可能是出於政治動機;所以請慎防這些主觀的評論。
7.提防抨擊鮑林的人。如果有一份報章雜誌的文章,批評了萊納斯‧ 鮑林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話,您大可確定這種捏造絕對是出自某種宣傳目的。
8.留意作者的假設。如果撰文者主張,我們可從食物中獲取一切所需的維生素,或是告訴您,沒有科學研究支持大劑量維生素療法,那就得注意了。
9.注意文章最後格外謹慎的建議,例如建議一般民眾「只要均衡飲食即可」或是「倘若您必須服用維生素,請勿攝取超過RDA 建議量」。
10.逆向利用媒體。如果一項研究在頭條曝光愈多次,就愈容易導致離題,最後不論報導或原始的研究,皆可能因偏頗的後續發展,而失去其客觀公正性。正面又新穎的藥物研究與維生素的恐怖故事,兩者常攻佔媒體的頭條版面,其背後所隱含的動機不言可喻。
媒體愈是大力鼓吹新藥研究,其成果就愈讓人不敢恭維;因為真正有價值的研究,不必耍弄讓民眾感到恐慌的技倆,而是要幫助人們獲得健康才對。⊙◇
●自然療癒!照著步驟做 有望改善身體健康
●快速擺脫身體不適 高劑量維生素C有助改善
●藥量過重? 醫師教你減輕服藥的潛在危害
責任編輯: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