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該如何保護你 (下)
【大紀元2023年03月17日訊】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3~5歲適合的健康教育
陳博士表示,三歲到五歲兒童可以教他生理結構、器官名稱、和怎麼清潔和簡單的功能,以及很重要的怎麼保護自己。譬如打球的時候,私密部位與頭、眼睛一樣是要避免觸碰的重要器官之一,但是不用過分強調。
華人家長需了解學校教育課程
陳博士提醒說,「父母跟學校是合作夥伴關係,要一起把孩子教育好。」所以家長應該要知道學校教什麽,家長要盡量參與學校對兒童教育的說明會,並且瀏覽教育課程手冊。
發問時間就可以提性別認同這個問題了。陳博士強調華人家長跟學校溝通,「謹記一件事:不要造成對立,它其實就是一個合作的關係,站在一個合作關係的角度,話也比較好說,不會那麼情緒化」,孩子在旁也會學習家長與他人溝通和反應的態度。並且,不要過度的去垮大(性別認同)議題本身,並且在學校要尊重不同團體的孩子。
介紹跨性別孩子 如何開口?
當自己的孩子看到穿裙子和紮著辮子的男生,如何解釋。
陳博士表示,「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問問他認為那個小朋友為什麽打扮成這樣?有的孩子可能喜歡胡鬧,有的則是穿著奇裝異服來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一定是性別上有什麽不一樣。先聽孩子的看法,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跟孩子做一些推論。比如,這個孩子如果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或許平常沒有朋友啊,我們是不是可以幫助他交到多一點朋友。孩子從你的態度可以看到家長並不排斥這些人,甚至想去理解和幫助這些人」。
在交換想法和正確引導孩子的觀念後,「家長不用擔心自己孩子會被影響。也不需要禁止孩子跟這樣的孩子交朋友」。
相反的,家長需要注意到自己的反應,有時大人在情緒上表現得非常強烈,就越凸顯這件事情的影響。你越禁止,孩子的好奇心驅使可能就會偏偏要去嘗試,跟你唱反調。所以要用理性的、緩和的態度來教育孩子。
另外,如果有孩子看過如上文中所敘述的性別取向的童書(「Julian是一隻美人魚」),家長該怎麼做?
陳博士回答,我會進行再教育,就是再畫一本美人魚繪本,把變性後的事實更多元、更完整的呈現。譬如Julian他付出了什麽代價,後果牽扯哪些人和事。做了變性手術後可能常常要打針、打針後的副作用可能導致他會頭痛、他其實很害怕打針並感到很後悔,因為當一個女生並不如同他想像的好玩。
再者,也可以跟孩子深入探討這個話題,為什麽在學校老師沒有把變成女生的過程中,Julian不喜歡的事情說出來;告訴孩子全部的事實不但是家長的責任,其後面的意義更為訓練孩子全面地去思考一件事情奠定基礎。
歧視?
對於澳洲各州教育廳把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和包容(Inclusion)的主題列入教育課程中,稱其主要目的為避免校園霸凌及歧視的出現。
陳博士對此表示,校園霸凌不會只出現在跨性別團體,它可能會出現在各方面,譬如高矮胖瘦的學生,弱勢家庭的學生、身體或外表有缺陷的學生。
重要的是去了解的為什麽會出現霸凌,「因為霸凌別人的這個人本身可能是需要被幫助的,那他肯定有什麽缺失的地方」。
比如說,「他(霸凌別人的孩子)可能沒有安全感,或者他家裡頭可能就是有家暴,所以他在家裡學會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暴力」。
那麽他在學校就會用暴力來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
「當孩子沒在辦法用正面方式來處理他自己負面的內在的壓力的時候,他表現出來就是這種霸凌的行為」。
註釋:
1、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指的是人們對自己性別的感受,內化且認同自身屬於何種性別。簡單地說,就是你自己認定你的性別,而不是依據你的生理身體認定性別。
2、性流動(gender fluidity):當事人認為自己的性別認同是流動變化的,並非固定在某一種性別。
責任編輯:宗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