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她們完美地詮釋了姑嫂之道

文/劉曉
古人是如何詮釋姑嫂之道?圖為清 改琦繪 《金鼎和美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418
【字號】    
   標籤: tags: , ,

常聽很多當代人說,除了婆媳關係難相處外,姑嫂關係也很難相處。或許現代人已習慣於當代社會的思維慣性,很少想到站在另一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不妨看看古人是如何詮釋姑嫂之道的。

歐陽氏待小姑勝過親生女

宋朝有個叫廖忠臣的人,娶了歐陽家的女兒為妻。歐陽氏過門一年多後,公公婆婆就因染疫而亡,留下了只有幾個月大、仍在吃奶的女兒閏娘。彼時,歐陽氏也剛剛生下女兒,於是她同時哺乳兩個孩子。如此幾個月,歐陽氏的奶水不夠兩個孩子吃的,她便將親生女兒拜託鄰居餵養,自己專心餵養閏娘。

兩個年歲相仿的孩子漸漸長大,歐陽氏對於閏娘的疼愛遠遠超過對親生女兒。親生女兒很不理解,就問母親是何原因。歐陽氏說:「你是我的女兒,小姑是你祖母的女兒。你還有母親,小姑卻已沒有母親,對你們兩個怎麼能一樣呢?」說罷,流下了眼淚。女兒明白了母親的用心,從此凡事亦禮讓小姑,從不爭搶。

後來,廖忠臣到清河縣為官。兩個女孩也到了及笄年齡,當地富貴人家紛紛派媒人前來求聘廖忠臣的女兒。歐陽氏對媒人說:「小姑尚未出嫁,我的女兒怎麼敢先許配人家呢?」

因為歐陽氏有這樣的想法,最終有富貴人家求娶了閏娘。歐陽氏為小姑準備了豐厚的陪嫁,從配飾到衣服到日常應用,應有盡有,並且都裝在精美的匣子中陪送過去。在後來自己的親生女兒出嫁時,歐陽氏準備的陪嫁卻遠不及也。

歐陽氏一生都是如此厚待小姑,閏娘常常對人說:「我的嫂子,就是我的親娘啊。」

歐陽氏百年後,閏娘心痛不已,甚至哭至嘔血,並因此病了一年多。她對嫂娘的深情也讓人動容。據說聽到她哭泣之聲的人,莫不落淚。

明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呂坤在編撰的《閨範》中評價道:「世之為嫂者,誠如歐陽氏賢,則舉世皆閏娘矣。」

鄒媖引過

宋朝有個叫鄒媖的人,她的母親鄒氏是繼室。她有個哥哥是正室所生,娶妻荊氏。因為長子非自己親生,所以鄒氏連帶著荊氏也不喜歡,常常刁難她,甚至不讓她吃飽飯。

鄒媖並不認同母親的做法,便時常偷偷將自己的食物給嫂子吃。如果母親罰嫂子幹活,鄒媖會與她一起做。荊氏出了錯,鄒媖總是將過錯攬到自己身上,不讓母親怪罪到嫂子頭上。

一次,母親要責打荊氏,鄒媖跪在母親面前哭泣著說:「女兒他日也要嫁為人婦,如果遇上這樣的婆婆,母親高興嗎?將心比心,您為何要讓嫂子的父母日日因擔憂女兒而愁眉不展呢?」母親聽了大怒,想要鞭打鄒媖,鄒媖說:「我願意替嫂子挨打。嫂子根本沒有罪,請母親體察。」

後來,鄒媖嫁給了一名讀書人為妻,公婆妯娌姊妹聽說她是賢德之人,都非常敬重她。全家上下一團和氣。

一天,鄒媖帶著數月大的嬰兒回娘家,嫂子將嬰兒放在床上,但一個不留神,孩子滾落到地上,摔破了額頭。母親很生氣,鄒媖去替嫂子辯解說:「是我在嫂子的床上休息,不小心讓孩子滾下床的,嫂子不知是怎麼回事。」

沒想到,孩子竟然很快死了,荊氏悲悔不已,不飲不食。鄒媖忍住內心的悲苦和眼淚,好語勸慰嫂子:「嫂子不要這樣。我昨夜做夢,夢見兒子當死,否則於我不利。」就這樣勉強嫂子吃下了東西。

鄒媖一次生了很重的病,感念小姑子情義的荊氏為她吃素三年。而鄒媖的母親得知女兒在婆家上上下下都受到尊重,心有所觸動,後來也成為了一位慈母。

有鄒媖這樣的母親種德,她的兒子又怎能不出色?鄒媖所生的五個兒子中,四人榮登進士,而鄒媖則享壽93歲離世。

呂坤評價鄒媖道:「其多壽多男多貴子,殆天所以報善人歟。」的確如此。

大度高義的「陳堂前」

宋代漢州雒縣(今四川廣漢縣北)有個王氏女,未出嫁時,就很有節操,大度而重義。

王氏18歲時,嫁給了同郡的陳安節為妻。誰知天有不測風雲,結婚剛一年多,陳安節就去世了,留給王氏的是襁褓中的孩子、年邁的公婆和幼小的妹妹。

感受到生活重壓的王氏含淚對公婆說:「人家養了兒子,本是希望他能奉養雙親、持家過活的,如今到了這步田地,也實在是無可奈何。我願意像二老的兒子在時那樣,撐起門戶,奉養雙親,培養小姑和我的兒子。」公婆大喜道:「果然如此,那我們的兒子仍然像沒有死去一樣。」

在埋葬了丈夫後,王氏親自掌家,而且很有章法。公婆看在眼中,心下十分安慰。

王氏除了侍奉公婆外,還親自教育兒子和年幼的小姑。小姑及笄後,王氏為她尋得親事,並準備了豐厚的陪嫁。

而在兒子年紀稍長後,王氏聘請了當地的名儒教導他。二十歲兒子及冠後,進入太學學習,但未料他三十歲驟亡,王氏再次遭到打擊,但她依然選擇了堅強面對,繼續撫育兩個孫子陳綱、陳紱。後來,這兩個孫子都篤學而有聲望。

公婆去世後,出嫁的小姑請求分得家產,而這些家產大部分是王氏辛苦操勞掙來的。王氏卻不以為意,將家中大部分資產給了小姑子,沒有絲毫捨不得。

然而,不到五年時間,小姑子所得的財產全部被其丈夫敗光,小姑子只好帶孩子回到了娘家,心中充滿了悔意。對於小姑子的歸家,王氏還是很大度,為她買田置屋,並協助撫育外甥,視同親生孩子。從始至終,她都沒有任何埋怨之語。

王氏對於親戚中貧窮無法生活下去的人,也伸出了善意之手,儘力給予幫助,受過她幫助的,竟有三、四十人之多。甚至相距百十里外有一家姓甘的親戚,因貧困而迫不得已將自己的小女兒賣給酒家,王氏知道後,也出錢將甘氏小女兒贖了回來。

王氏的諸多善舉、義舉,感動了鄉親們,並為鄉親們所敬重,大家都不喊她的姓氏,而尊稱她為「堂前」。「堂前」本是子女在家中對母親的稱呼,鄉人為了表示對王氏的無比尊敬,就以母親輩的稱呼尊稱她。

王氏之行對後代產生很大影響。她去世以後,子孫們遵照她的遺訓,五世同居,和睦相處,並以孝友、儒業之家著稱於當地。朝廷也知道了王家的事蹟,特意下令旌表。

呂坤的評價是:「堂前孝養舅姑,教育子孫,周恤宗族,廣施陰功,砥礪名節,無一不善者。而姑嫂之情,尤世所希。」

看完上述這些小故事,不知讀者是否從古人身上體會到了什麼相處的道理呢?

參考資料:
《閨範》@*#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人間包括飲食在內大小事件都是有預先安排的,但這種安排也不是絕對的,也是可以變動的,既有定數也有變數。
  • 望兒山也稱百望山,此山為太行山脈至華北平原最東端,主峰的海拔雖僅有210米但視野極為開闊,對北京城周邊的景致可一覽無遺。此地樹林茂盛、環境清幽,到了秋季可見遍山楓紅,如詩如畫的美景令人為之心曠神怡。關於此山的文字紀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長安夜話》,其內容說道:「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猶見其峰,故曰『百望』」。
  • 北宋哲宗紹聖年間(西元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有個僧人遊歷浙江天台山,在山上迷路了,最後他走進了越州新昌縣(今浙江新昌縣)的沃焦山上。他發覺前面有一座大佛寺,寺裡寂靜無人聲。
  • 清代紀曉嵐的四叔,名叫紀栗甫。一天,到外地去探望朋友。走在半路上的時候,看到一個人騎馬飛馳而來,突然被路邊的柳樹枝條掛倒,撲通一聲,從馬背上跌到地下。當時路上有好些人,走過去一看:那個人已經好像氣絕了。
  • 人做善事時,不求回報,但善報之理卻往往真實不爽!
  • 這兩個恣意揮霍人生的徽州商人,沉迷青樓,幸好遇到的是有情有義的青樓女子,終於迷途知返,在困境中找到生機。他們記取人生教訓,把發跡的「一文錢」的經驗傳承後代,使得家族生意興旺了二百餘年。安逸的順境是失敗的溫床,嚴酷的逆境才是成功的搖籃,這人生的道理在這兩個徽州商人身上得到了印證。
  • 古往今來,對古聖先賢都是非常恭敬的。我們無論學習哪一門正教,心中都要常懷誠敬,不可褻瀆。
  • 人間萬事,真是都有安排。不管在人這兒看,多麼不可能的事,只要是上天注定的就一定會實現。劉若虛的族人算出他當不了官,後來接他赴任的人都到了,表面上看起來他真要當官了,預言落空了,結果最後他在當官的前一天卻去世了,預言真的成真了。
  • 熊某妻子無罪過,熊某卻與她離婚,因此神明將他所有科名、官職一律削盡,官至參謀長為止。
  • 唐文本是文曲星下凡,章敬秀才詳細記錄了唐文下凡的緣由、在人世間的經歷,並寫了一首長詩刻在寺廟的石頭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