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居家樂活

病痛總是治不好 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了?

林林總總的藥丸加起來,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病人接受治療後,還不見得能將病情控制好。都吃了這麼多藥,為何還效果不彰?原因在於沒有從根本著手。(Shutterstock)

編者按:治不好的心律不整、頭痛、肥胖……可能是「神經」出了問題,你不能控制的神經系統正在摧毀你的生活,別再忽略讓你痛苦一生的恐怖疾病。「自律神經失調」專家——郭育祥醫師,擁有多年的研究及看診經驗,從病因、病症、迷思到預防、自癒的方法,最完整且實用的健康資訊一次到位,就算你沒有辦法控制你的「自律神經」,也可以引導它乖乖的不作怪!

小心醫生誤判

我自民國八十五年起從事精神科,迄今已經有十多年,診斷治療數萬名所謂憂鬱、焦慮、腦神經衰弱,甚至是胸悶、頭痛等其他科無法診斷的疑難雜症的患者。在這期間,觀察到現代醫學的特性,對自律神經失調病患所造成的困擾。

傳統的醫學教育告訴我們「特定的病症,一定有特定的原因」,目前的醫療分科,也是在這個觀念架構中所設計出來。這種只針對症狀緩解的治療模式,有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毛病,容易忽略真正致病的原因,導致部分病患終日奔波,無法擺脫疾病的折磨。

以醫學進展的觀點來看,現在的醫療水準的確處於巔峰狀態,但是,這種針對症狀治療的醫學方式,容易忽視那些沒有明確生理問題、身體卻出現不適的疾病──自律神經失調症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模式,導致有很多自律神經失調症病患,在就診後會得到一句「你沒問題,可能只是自己想太多了。」

但事實是這樣嗎?這些人難道真的只是庸人自擾?當然不是,只不過受到傳統專業訓練的醫生,往往沒辦法跳脫窠臼,一時也無法察覺病人的狀況,因此做出錯誤的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患者便無法獲得適切的、充分的治療。

自律神經失調症的病患,可以說是傳統醫學習慣模式下的受害者。我曾經在我的門診裡,做過一個小小的統計,從九十三年開始看診以來,累積了超過三萬人次的病患,這些病患從第一個症狀開始出現,一直到來到我門診被診斷出是自律神經失調症,平均需要經歷三年的時間,其中有45%接受過腦波檢查、26%接受過心電圖檢查、38%吞過胃鏡、100%有抽血、5.5%做過心導管檢查、27.6%接受過電腦斷層檢查、10.6%做過核磁共振(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為自律神經失調較常見的症狀,通常病患會被要求進行上述檢測)──接受檢查的科別平均為四科。

但是奔波於各門診所得到的結果,通常是沒有明顯器質性的病因,再不然就是被硬塞了一個抽象的診斷,最後,病患仍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只能任由無助、茫然滿溢心間。

少數的幸運者隨著時間推移,身體能夠慢慢康復,但多數人面臨的是症狀愈來愈多、情況愈來愈嚴重、受到的折磨愈來愈痛苦,卻依舊不曉得自己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自律神經失調,就像是冷氣的溫度感知器壞掉一樣,明明室內溫度高,理論上需要送出冷風來降溫,卻送出暖風使得室內溫度更高了,但是大家見到這情況,卻一直朝著冷氣機壞掉的方向調查,想盡辦法修理冷氣機,這樣下來不管花再多氣力也是枉然。

所以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常常從A醫院的心臟科轉到胸腔科,再跑到B醫院的神經內科,再從B醫院換到C醫院,但怎麼樣也查不出病因。

在我的病患中,有許多人因為長期頭痛、肩膀痠痛、夜晚無法入眠、缺乏動力、全身疲勞,前往醫院就診,經過檢查都沒有發現異狀,最後落到我的門診。我常半開玩笑說,自律神經失調症是醫學上診斷的資源回收桶,雖然這是玩笑話,但我想它同時也道盡了自律神經失調症病患的無奈,描繪了求診過程的辛酸。

自律神經失調的人最苦的是,別人總是認為你沒事,甚至認為你是太敏感,更無奈的是不僅一般人這樣想,許多醫生經過看診後也這麼說。

然而無奈的還不只是這樣。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多樣化,且不易判斷察覺,自律神經病患依著症狀就醫,就會分佈在各科,如內科、復健科、腸胃科、精神科、婦產科、骨科、外科等,遇上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療模式,只能吃藥緩解不適。

如果合併多種症狀時,就得一次看好多科醫生,最後只換得一大堆藥包,還是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根據調查分析,在眾多求診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病患當中,大約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病患,是在其他各科中檢查不出自己的病因,或者原因不明的。這些病患很容易被醫生誤診,因而無法獲得適當的治療。

所以我常說,自律神經失調是快樂的殺手,因為失調後會引起許多慢性病,卻又讓人找不到原因,不但謀殺了健康,也剝奪了快樂。

對的醫師怎麼找?

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目前已經可以透過專業的儀器來確診,但由於一般民眾對自律神經失調,尚未有清楚且明確的概念,而醫生也會發生誤診的狀況,導致許多病患必須忍受多餘且不必要的折磨。我常在想,如果這些飽嚐自律神經失調之苦的民眾,在就診時能踏出正確的第一步,就不必走這麼多冤枉路了。

對於自律神經失調病患來說,就診正確的第一步,就是找到對的醫生,而所謂對的醫生,除了必須具備專業醫學背景之外,能夠理解病患症狀是最重要的。

我們說自律神經失調就像個百變女郎,她所帶來的症狀千變萬化,倘若醫生無法通盤了解,不僅與病人間會產生溝通上的障礙,也容易做出錯誤判斷。

現在的醫療科技無庸置疑,已經發展到相當進步的階段,但醫療模式卻總有掩耳盜鈴之嫌。怎麼說呢?就拿國人最常見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問題作為例子吧!

根據衛生署九十八年的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因代謝症候群所衍生之疾病高達五項,其所佔百分比為31%,已經遠遠超過名列十大死因首位癌症的28.9%。不論是血糖、血壓、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還是尿酸過高,每一種症狀都配有一種藥,為了要控制這些症狀,可能要吃降血糖、降血壓、保肝劑、降膽固醇、降三酸甘油脂的藥丸,最後再來一顆降尿酸的藥;倘若病人狀況較嚴重,伴有睡眠問題,醫生還會開個安眠藥。

林林總總的藥丸加起來,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病人接受治療後,還不見得能將病情控制好。都吃了這麼多藥,為何還效果不彰?原因在於沒有從根本著手。

通常三高類型的慢性病患,都有著體重過重的問題。肥胖是造成身體不適的根本因素,如果不從控制體重著手,吃再多藥也只是暫時緩解症狀,治標不治本。

根本的作法,應該是幫助病患減輕體重,而肥胖症往往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許多人在有壓力的情況下會藉由食物來減壓,因為煩了一天,到了晚上吃得飽飽的,往往會比較安心、好睡。長期下來自然愈來愈胖!調整自律神經可以使太好的胃口得到控制而降低體重,若有體重控制異常的人,第七章我會告訴你如何吃!

當肥胖問題消失後,高血糖、高血壓與高血脂的狀況,自然能獲得控制。

現代醫學的迷思,就是永遠直接從症狀下手,這樣的治療就是種掩耳盜鈴的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病患,若沒有找到理解症狀的醫生,一樣會依循著這種模式,疲於奔波在各門診間,看了一堆醫生、吃了一堆藥,身體還是毛病百出。現在讀者們應該可以理解,找到對的醫生有多麼重要了!⊙◇

「太閒」竟然也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洗蔬果簡單又好用的方法 讓你不再吃進農藥

想延年益壽?遠離垃圾食物的誘惑是最好方法

責任編輯: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