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12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賴友容台灣台南報導)入圍交通部觀光署觀光亮點獎的「月津港燈節及月之美術館」於16日起到2024年3月3日,推出「漫月美行動」特展,除了推出日常美術課期間限定藝術家卡牌收集互動,也首度將展區導入AR擴增實境導覽方式,帶來更多互動觀賞體驗。
今年以「愛呀」為策展主題,讓人們來到鹽水相聚,凝聚一起的愛如光的能量,在這寬厚的土地裡聚合、發散。特展由14組藝術團隊帶來6件新設作品,與12件常設作品,分布在5條街區巷弄及老屋空間,藉以展現藝術實驗與在地共創的成果。
開幕活動在王爺廟埕進行,除了邀文昌國小帶來精采演出之外,當天在街區巷弄也有市集活動及街頭藝人演出,讓民眾搶先感受鹽水小鎮的魅力。
「漫月美行動」每年在鹽水王爺廟巷,以彩繪燈籠方式呈現年度的策展主題,將王爺廟懸掛燈籠範圍標示出所管轄的「境」且保佑境內平安的習俗,並結合月之美術館的築光計畫藝術共創行動,由在地藝術團隊禹禹藝術工作室與地方居民、各學校合作,辦理13場次工作坊,共同彩繪500顆燈籠。
新設作品展現多元創新藝術
文化局表示,今年策展主題「愛呀」彰顯愛是轉動地方能量的寓意之外,又因讀音像「哎呀」有驚訝隱晦面向,今年更邀年輕多元的參展團隊,作品都具有跟自己內心對話的特性。
出生在日本沖繩的藝術家胡宮雪娜在修德拜亭帶來大型充氣作品《兔龍》,這位藝術家生長背景受到多元文化影響,運用中華神獸的概念、美國卡通兔形象和沖繩的龍形融合,呈現日、美、中和台灣文化的混合交織,創造出歷史螺旋式的趣味感。
藝術家賴彥勳在造月工坊帶來的作品《How we build a MOON [8bit]》是從造月工坊地點發想,結合地方鴿笭意象,想像建造月球如小時候的紅白機遊戲機一樣,由方塊一顆一顆組合堆疊而成,作品宛如一個月亮製造現場,讓民眾一窺造月工作樣貌。
而藝術家姚紅作品《科技蜃樓》,在王爺廟巷的廢棄老屋中打造一個白盒子空間,該作品以個人特殊的圖紙疊合符碼語彙,探討回應地方廟宇文化及各種社會處境,就像沙漠邊緣一處的海市蜃樓,帶來反差感。
另一位藝術家宮保睿,則在魚鱗巷打造《愛如異托邦》作品,透過光的聚集與鏡面的反射,帶領民眾感受自己在虛實之間的存在與愛,勾勒出想像空間。
至於森屾創作工作室改造了連成巷常設作品《月之流域》,以《雲間有座神獸山》再度登場,想像滿天雲朵中,藏著神獸靜靜守護人間,期待人們回歸原始純真的狀態,讓愛重新填滿。
AR擴增實境導覽 特色卡牌增添多元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月之美術館從7月起推出日常美術課,以整個鹽水小鎮是一座美術館的場域特色,整合月之美術館的常設作品、地方歷史文化特色,透過體驗收集了26張鹽水特色卡牌。在「漫月美行動」期間也針對6件新設作品推出6張藝術家限定特色卡牌。
此外「漫月美行動」首度導入虛擬導覽系統,由擅長虛實整合的團隊—Rakutou樂鬪團隊與臺南在地藝術家潘奕丞合作之下,在虛擬導覽中,讓日本當代藝術大師村上隆聯名「CloneX」裡的未來科技虛擬角色,穿梭在鹽水歷史文化的巷弄中。◇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