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12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王亦笑德國報導)儘管德國的最新對華戰略,明確提出「去中國化、去風險化」,希望在貿易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是對於某些行業而言「去中國化」很難做到。例如德國的化工業,多年來一直依賴在華業務,想要抽身而退非常困難,專家因此支出七招去風險。
多年來,西方一直非常依賴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場。中國化工產品的銷售額占全球化工品銷售額的43%左右,遠高於歐盟和美國26%的總份額。
由於中國的化工產品產量在2011年至2021年間每年增長約7.3%,而歐盟和美國幾乎沒有增長,因此預計到2030年中國化工產品的銷售額將占全球此類產品銷售額的一半。因此,對於尋求全球影響力的化工公司來說,忽視中國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然而,近年來中共與西方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有所加劇。如果台灣問題發生公開衝突,局勢的緊張程度將大幅升級。德國化學公司在中國開展活動的另一個風險是,公司的形象可能受到損害,例如新疆棉問題,因為那裡的維吾爾族人的艱難處境,在那裡生產或獲取原材料都有可能讓公司招致批評。
如何降低風險 專家為企業支招
正如2023年7月德國政府出台的對華政策中所述,德國化工公司在中國的活動並不符合聯邦政府的政策。德國政府明確提出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競爭對手和系統性競爭對手,並建議企業降低風險。 因此,德國化工企業至少應該研究一下降低過度依賴中國風險的方案。第一步是成立一個去風險工作組,分析和評估風險,並在必要時規劃降低風險的措施。
德國經濟專家提出有多種降低風險的選擇:
• 專注於中國作為中國市場的生產基地,而不是全球市場(「in China for China」)。
• 減少從中國採購,選擇不同地區的多家供應商,增加中國原材料的緩衝庫存。
• 調整與中國機構和大學的合作。
• 減少向中國的技術轉讓(例如在工藝技術領域)。
• 限制在中國開展全球相關的研發活動。
• 減少存儲在中國的全球數據量,因為中共政府可能會訪問這些數據。
• 中國業務的本地化(例如人力資源、價值鏈等方面)以及管理職能(例如IT、法律、稅務)的分離和本地化。
很多公司已經開始這麼做了。過去德國公司在中國的工廠往往只生產有限種類的化學品,並且產品進口量也很小,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特種化學品在中國生產。例如,阿爾塔納集團旗下的Byk-Chemie最近開設了第二個中國生產基地。該公司特別強調了本地生產產品組合的擴展,重點關注中國當地客戶。
同樣,巴斯夫一年前開始在上海生產燃料添加劑,以滿足當地需求。 這種「在中國為中國」的方法也延伸到了研發領域。事實上,許多德國化學公司在中國特別是上海設立的研究中心較少關注基礎研究,而更多關注開發,即現有知識和材料的應用和適應本地化。德國化工企業的這些做法意味著他們已經考慮到其在華活動的相應風險。
企業應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儘管如此,德國企業還是應該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其中可能包括出售中國業務,或更可能的是分拆業務。這已經在其它行業得到實踐,例如,美國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將其業務劃分為三個地理單元。英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正在考慮剝離其中國業務,以保護自己免受其影響。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另一個值得考慮的原因是阿斯利康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將放緩,這使其成為首批公開對中國持懷疑態度的公司。
雖然這種分拆對於德國化工公司來說肯定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但如果中美之間發生公開衝突並導致美國採取限制措施,那麼對於在中國擁有大量業務的公司來說,這很可能是唯一現實的選擇。如果分拆提前做好充分準備,並且分拆後的中國公司已經明確專注於中國國內市場,那麼經濟後果可能是可控的。
目前德國化工企業仍然在中國投資
德國化工企業在中國投資較多的另一個因素是其化工生產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德國的能源價格高、監管障礙等因素降低了投資回報。因此,德國化工企業一直在海外投資產能,中國因其龐大的國內市場尤其受到歡迎。
在某種程度上,德國化工公司在中國的全球銷售額所占的份額仍然太低。對於大多數公司來說,這一份額在5%到15%之間(例如贏創8%,巴斯夫14%),儘管對於某些公司來說這一比例明顯更高(例如科思創20%、瓦克30%)。然而,與中國在全球化工市場的份額(43%)相比,即使如此高的份額也顯得相當小。
鑒於形勢的複雜性,德國大型化工企業迄今為止在中國的投資基本上沒有受到阻礙,這幾乎令人驚訝。巴斯夫繼續對湛江新一體化基地投資100億歐元,該基地將成為繼路德維希港和安特衛普之後的全球第三大巴斯夫基地。這項投資受到批評不僅因為其把大量資金投入中國,還因為可能導致路德維希港失業。
但巴斯夫內部的批評聲音似乎已被否決,今年早些時候巴斯夫董事會成員薩奧里‧杜堡(Saori Dubourg)的意外離職就表明了這一點,據稱這是她抵制巴斯夫對中國大量投資的結果。 默克還宣布在中國進一步投資,例如擴大南通工廠高純度試劑的生產能力。默克公司老闆貝倫‧加里霍(Belén Garijo)在接受採訪時明確拒絕了減少在華業務的呼籲,轉而強調中國對於默克公司增長的重要性:「我們預計我們在中國的運營動力將會加速。」
其它例子包括科思創,該公司將在珠海打造全球最大的熱塑性聚氨酯(TPU)生產基地,贏創(Evonik)最近投資了一家中國電池製造商,而漢高(Henkel)則投資1.2億歐元用於新型粘合劑生產。
將投資集中在中國的不僅僅是德國化工企業。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數據,中國在全球化學品的投資份額已從2011年的40%上升到2021年的48%,甚至幾家美國公司也在尋求巨額投資。例如,埃克森美孚正在惠州推進一座耗資數十億美元的石化聯合體的建設。
責任編輯: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