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陷困境 李克強之死將給習更大壓力
【大紀元2023年11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報導)儘管中共希望淡化前總理李克強的消息,但如果中國經濟困境進一步惡化,李克強的死亡將帶給習近平更大壓力。
中共官方媒體10月27日報導,李克強因心臟病在上海去世,享年68歲。因為中共高層享有的特殊醫療護理,相對其他高官都活到90歲左右高齡,李克強走得太「年輕」,這引發了外界對其死因的普遍質疑。
(聽更多請至「聽紀元」平台)
李克強於11月2日在北京八寶山火化。黨的喉舌媒體央視只在黃金時段對李克強去世發表了兩則簡短的聲明,此外還有一場精心策劃的官方葬禮,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主持。
但另一方面,中共宣傳又刻意矮化李克強。非黨內人士、國民黨大陸代表周鐵農11月3日去世,央視對其追悼會的播出時長幾乎與李克強的相同。
學者:未來經濟出問題 人們會想起李克強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吳木鑾(Alfred Wu)告訴《新聞週刊》說:「習近平可能並不知道李克強死亡的具體情況,現在他可能正在試圖闢謠。」
「如果未來中國經濟出現問題,人們可能會想起李克強對經濟和人民福祉的表態。」他補充說。
李克強被視為是可以挑戰習近平的改革派政治人物,儘管他始終與習近平的政治議程保持一致。在任總理十年期間,李克強在習近平的陰影下,既沒有取得顯著的經濟成就,也沒有取得重大的政治進步。
但是,李克強的去世對習近平來說仍是一個敏感時刻。習近平一直在努力應對經濟低迷、青年失業率創新高和房地產市場嚴重下滑等問題。
中共官方在李克強的訃告列舉了他在習近平領導下做出的政策貢獻,包括促進經濟發展、農村脫貧和抗擊COVID疫情。訃告五次提到習近平,稱李克強退休後堅決擁護和支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
李克強經濟學逐漸被習近平經濟學取代
作為主管民生的總理,李克強在市場等經濟政策上的很多表態是與習近平以國家安全為導向的國家意識形態相悖的。
「長江黃河不會倒流」,李克強表態說,中國實施了40多年的對外開放政策決不會改變。
他還說,要讓市場「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
李克強擁有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但他不敢公開表達對習近平任何具體命令的不滿,習近平只受過小學教育、擁有馬克思主義名義博士學位。
李克強在任期間不僅一直遭到打壓,還需要避免踩上政治雷區。在擔任總理期間,「李克強經濟學」逐漸被「習近平經濟學」所取代,政治高於一切,反腐運動、意識形態培訓和共產黨在社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新的核心原則。
這也是公眾對習李關係不和的直觀感受,所以也更同情李克強以及對習近平加強意識形態向左轉不滿。
對那些哀悼的民眾來說,李克強可能是他們改善中國陷入困境的社會和經濟的最大希望。作為總理,他的市場導向、接受普世價值、擁抱現代文明,加上偶爾說出的親民真話,都使他成為某種可能取代習的精英候選人。
中國公民力量運動發起人、憲政民主運動領袖楊建利在《國家評論》撰文說:「如果中國在李克強的領導下,或者如果習近平給了他發揮才能來管理經濟的空間,那麼中國很有可能不會陷入目前的困境。」
寄望中共內部力量改變現狀的幻想破滅
隨著李克強這位理想接班人的神祕去世,希望在中共內部找到一支重要力量來改變現狀的幻想破滅了。
楊建利說,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民,特別是精英階層,越來越不再相信中共拋出的「社會契約」。
過去,共產黨允許給老百姓賺錢的機會,以換取對他們政治自由的不聞不問。但現在,中共政治合法性最重要的來源——經濟增長和機遇已經枯竭,中共「社會契約」已潰敗。
習近平推動國有企業做大做強,扼殺民營企業發展。此外,讓黨支部進企業、打擊教培行業、規範互聯網行業等政策也導致市場信心和投資下降,阻礙經濟增長。北京對外國公司的日益嚴格的審查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在加快外商撤離。
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週一表示,今年第三季度,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首次出現逆差,赤字達到118億美元。這是1998年有記錄以來首度出現負值。國際基本收支也創下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個季度赤字,達到32億美元。
雖然習近平也認識到經濟增長對中共統治合法性的重要性,並希望繼續推動經濟發展,但他走錯了方向。
如大陸9月1日的明史再版書《崇禎:勤政的亡國君》上說,「昏招連連步步錯,越是『勤政』越亡國」。該書很快被中共通知下架,原因疑是標題和封面設計影射習近平。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