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僥倖心態不可取 桃療:增強自我覺察力

「馬路如虎口」,從交通亂象談僥倖心態。(桃園療養院提供)
人氣: 78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3年1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生活中每日都會看到跟交通有關的新聞,事實上,沒上新聞的交通事故更多;日前意外得知多位朋友發生事故而必須在家休養,不禁反思台灣交通亂象要如何改變?除了政府與法規外,更需要靠民眾共同努力。

桃療臨床心理師林昱彣以三步驟來提醒:首先,需要有「想改變」的動機/想法,找個強而有力的理由,從改變自己做起,例如:留給子孫安全無虞的環境。再者,了解常見的「肇事因素」,依據道安資訊查詢網的統計資料,開/騎車事故因素「未注意車前狀況」、「其他未依規定讓車」及「左轉彎未依規定」等位居前三名,行人事故則是「未依規定行走地下道、天橋穿越道路」及「穿越道路未注意左右來車」;最後,「反思」自己這些行為的原因,可能是分心或習慣不良?或是還有其他原因?

不論是哪種原因,「僥倖心態」是很關鍵因素,這意味著內心存有「意外不會發生或機率低、不會這麼倒楣…」等的想法,而降低我們的警覺性,不知不覺讓自己處在危險的狀態,比如:走在路上邊滑手機/不去注意來車、以為駕駛會看到路人、黃燈搶快、夜間超速或闖紅燈、路口不減速…等。其實每個人多少有僥倖心態,有人認為這是人類天性,是一種賭性:會想透過更簡易的方式盡快得到結果,甚至想得到更多的好處,也是一種盲目樂觀:忽略事實而認為好事會發生(不好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林昱彣表示,僥倖心態在求學、就職、生活上也很常見,舉凡買樂透、臨時抱佛腳、作弊,甚至於酒駕、成癮、犯罪等行為,或多或少有僥倖心態的作用,但通常我們沒有覺察到自己僥倖的心理,而歸咎於外在因素,如怪罪他人、環境、政府或怨嘆命運差…等,反而忽略了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容易讓問題/困擾重複發生。不妨反觀自己的某些行為/習慣,是不是心裡也覺得不太好/對健康或生命有危害/給自己麻煩,可是仍會去做,也可以檢視自己常常遇到的困擾,若面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地都會發生,是否自己也佔有很大的因素。

希望真有一天台灣的馬路不再如虎口,當然,人都有盲點或弱點,改變的過程也會遇到許多困難,如果試了許多的方式,仍是感到不滿意,也可以尋求心理專業的協助,在醫院的精神科或身心內科、身心診所、心理治療/諮商所等單位都可以找到臨床或諮商心理師;若想更了解自己、增強自我覺察力/職場適應力、學習情緒調適/紓壓/舒眠技巧…等,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科提供自費評估及心理治療服務,歡迎洽詢,連絡電話:(03)3698553,分機2300-2308。◇

責任編輯:杜文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