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青年求職 台專家:雇主應轉型
【大紀元2023年11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台疫後缺工嚴峻,據人力銀行統計,今年10月工作數來到108萬個,已連續8個月突破百萬大關。台專家認為,大社會結構改變,年輕人求職,除考慮待遇等外在條件外,也開始審視專業、自主性等議題,因此雇主也應思考轉型,「如何重新定義角色價值、塑造專業性,並賦予工作意義」,以提升青少年求職吸引力。
武漢肺炎疫情過後,服務業、旅宿業缺工問題嚴峻,據人力銀行統計,今年第一季民生消費產業平均每月徵才達38.2萬人,其中又以餐飲業的缺工問題最大,求才難度是整體市場的4.4倍。
對於人才轉換到何處,台師大科技人資系優聘副教授孫弘岳日前受訪時表示,缺工問題之一為新世代工作價值觀改變,年輕人不想在同一個地方工作、賣命賣肝到老,更多傾向跑外送,或當自媒體工作者。
對此,成大心理系副教授周麗芳向《大紀元時報》分析,大社會結構改變,年輕人求職時,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除待遇等外在條件外,也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如工作樂趣、專業及自主性等議題,進行求職取捨。
她也分享在校內協助學生職涯輔導的經驗。周麗芳說,現在的學生多樣性很多、差異性也很大,有些學生會很清楚設定外在價值,如想要存錢、累積經營的財富等;有些則是認為要選擇喜歡、願意做的工作,另外,也有學生是很清楚自身性格、特質,也已設定好志願及目標,但能確定的是,除非生活過不下去,否則不會屈就自己從事低薪、工時長、或無法滿足自己內在渴望的工作。
因此,雇主也應開始思考轉型。周麗芳說,從觀念上,雇主已經不能再以傳統的觀念,認為聘請者應該吃苦耐勞,反之需要進一步思考,是否有附加條件吸引年輕人求職,若員工的專業性提高,待遇也應提高,或改善職場環境等。
不過周麗芳也坦言,上述轉型或改變,確實初期會有一段陣痛期。她強調,但這些都是企業或組織,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朝好的地方轉變,才能與員工創造更大公司營運獲利空間、永續經營。
工作設計與重新定義,是服務業可以採用的一個方向。周麗芳從心理學出發,「重點是如何重新定義角色價值、塑造專業性,並賦予意義」,以禮儀師為例,早期殯葬業只覺得是處理死亡或死者,大眾認知上常感到「不舒服」,但現在禮儀師角色已重新被定義,工作內容轉變為「協助家屬一起陪伴往生者,走最後一段路」。
周麗芳說,具體外在條件的改變,如環境、工時或待遇等,另若能進一步將工作意義、工作形象等塑造出來,「(工作)效益就會更深層、長遠。」
政府直接補助薪資、引進相對薪酬較低外籍工作者,或許能看到立即的效果,但也可能造成長期的連動副作用。周麗芳舉例,像是直接補助雇主支付薪資,削弱雇主改進或成長的空間;直接給年輕人錢,年輕人花心思再申請相關業補助,錢到手且花完後就回到原點。
至於引進外籍工作者方面,周麗芳認為,雇主的人力成本較低,卻忽略了各種無形的管理成本。此外,量變造成質變,外籍工作者的數量引發的社會狀態改變,甚至正負面的改變都有可能,也會是政府要面對與不容小覷的議題。◇
責任編輯: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