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11月24日訊】保守派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米雷伊(Javier Milei)當選阿根廷下任總統,他標榜需以顛覆性作法重塑經濟與國家治理,震撼阿根廷政壇。
阿根廷是南美洲第二大經濟體,但近年來深陷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率高達143%,貧困問題困擾社會,米雷伊競選時提出讓飽受摧殘的國家貨幣披索(peso)退出流通,並廢除中央銀行,轉而採用美元作為國家貨幣。
該如何理解採用美元作為國家貨幣的政策呢?這是很複雜的問題,阿根廷的通膨越來越嚴重沒辦法收拾,阿根廷現在的利率高達118%,那很奇怪,利率提高應該是可以把通膨壓下來,你看美國壓通膨不就是透過提高利率的緊縮政策嗎?其實美國提高利率的過程就是把資金收回來,減少貨幣供給。但是阿根廷利率已經一百多趴了,為什麼通膨壓不下來呢?
預期心理讓通膨居高不下
阿根廷升息無法將通膨壓下有很多因素,但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民眾的「預期心理」已經很強烈了,總體經濟學有一個「預期心理」的概念,它很不容易預測,也不容易控制。當「預期心理」很強的時候,往往政府的政策效果會減弱或者完全被中立。
譬如說大家預期房價要漲,很多人衝去搶購,形成了集體的預期心理,市場馬上就價格飆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政府的政策(譬如說這時候要打房)會失去效果。前兩年的韓國房市就是一個例子,韓國越打房,房價越高。
所以阿根廷的情況有點像是這樣,就是說人民對於披索的信心已經崩潰,民眾預期物價會一直升,貨幣的價值越來越跌損,這時政府只是提高利率效果很有限。
所以就有提出發行一個新的換貨幣的方法,像非洲國家辛巴威就是這樣。2006年辛巴威通膨飆到1730%,2007年達到11,000%,當時最嚴重時每月通膨率達79,600,000,000%。那是因為貨幣供給失控了,到那程度時,所有正常政策都失效了,不管是提升利率,還是限制貨幣供給都沒效果,所以只好換一個貨幣。
換貨幣有先例
於是2009年辛巴威宣布停用本國貨幣,改為採用美元等外國貨幣進行流通。辛巴威用這個方法通膨馬上減緩,所以這個方法有人用過而且有用,但並不代表很好操作,因為第一個面臨的障礙就是哪來那麼多美元流通?所以辛巴威後來是多種貨幣流通,歐元、美元、澳元、日元等,不然沒有那麼多貨幣可以用。
但最後還是發行了一個新的貨幣,這個貨幣就訂了固定的跟美元之間的兌換關係,目的用美元的信用來支撐這貨幣的價值。
這個事情國民政府也做過,1948年發行金圓券,後來失敗,之後在台灣發行新台幣,4萬元舊台幣換1塊新台幣,不是類似的做法?
這樣子發新貨幣有沒有用呢?這要看你政府的信用好不好,政府的信用如果很好,那這樣做也許有點用,但話說回來,如果政府有信用,原來的貨幣也就不會發生崩潰的危機。
舉當初國民政府4萬舊台幣換1塊新台幣時,國民政府是拿黃金來支撐的,可是當時民眾拿了新台幣後,趁還可以換黃金時就趕快換,所以當時新台幣發行政策根本就沒成功,當時黃金兌換到一個程度之後,流失太快了,央行就關閉,不讓換黃金,民眾對新的貨幣的信心又崩潰了,所以通膨又衝上去,只是國民政府運氣很好,美援在1950年進來,台灣的總體經濟狀況才逐漸穩定下來。
所以不是說換一個貨幣,大家很開心就解決問題了,沒那麼簡單。
總體經濟結構性改變是關鍵
我不是貨幣專家,但如果阿根廷改用美元,第一個配套是要有足夠的貨幣去流通,包括米雷伊建議的電子貨幣,反正你所有可用的代替都要用起來,第二個要配套的就是假設你要像辛巴威一樣後來發行一個新的貨幣,那新的貨幣的信用政府要撐住,但要撐住的關鍵是要把很多總體經濟的問題改善,譬如說匯率的管制要不要去掉?政府的財政非常糟糕的情況能不能改善?外債能不能降低等等。
如果這些總體經濟問題沒解決、一直存在,發一個新的貨幣那最終還走上老路嗎?所以終究還是要從很多總體經濟的問題改善做起,要治標也治本,那就是要恢復大家對政府的信心。
通膨主要的原因是貨幣發行太多,但為什麼貨幣發行太多?通常惡性通貨膨脹出現都是因為財政惡化造成的,政府財政紀律不佳造成赤字嚴重。阿根廷的左派政府在疫情之前那幾年它的通膨就很高了,隨後疫情又讓通膨更惡化,貨幣供給又增加,政府財政又惡化,然後外債的問題又沒辦法解決,政府內外交困。
所以米雷伊方向是對的,要節省政府的開支,要減少政府的擴張,要縮小政府,那個結構性的改革是需要的。通膨表面上只是物價問題,但實際上是反映了總體經濟出現了弊端,所以阿根廷的新政府不能只處理貨幣問題。整個政府的財政,還有總體經濟的問題必須要長期改善才是治本之道。
責任編輯:齊欣